A.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紧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目前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
C.教育部在做出这项战略部署时,特别强调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引导,避免不再出现片面的“考证热”。 |
D.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
光未然遇见黄河,红军战士遇见老山界,鲁迅遇见《山海经》,从此他们命运的情境就不再一样;遇见慧眼识珠的老师,臧克家成就了自己的诗坛;遇见远见卓识的上级,吕蒙非复“吴下阿蒙”;遇见身世寒微的阿长,鲁迅获得了半世温暖;遇见身怀绝技的卖油翁,陈尧咨收敛了傲气。如此,你定会感叹:生命中遇见某些人某些物,是多么幸运!
(一)
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与日俱增,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二)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于2023年4月30日晚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开播。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
(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我们必须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5.下列从以上几个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
B.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
C.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
D.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
文学常识与名句 | 出处 |
诗人① | 《月夜忆舍弟》 |
李商隐笔下“③ | 《无题》 |
刘禹锡引用典故,写下“④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诗人李白的“⑤ | 《行路难》(其一) |
欧阳修表示,“醉能同其乐,⑥ | 《醉翁亭记》 |
温庭筠的“⑦ | 《商山早行》 |
戏曲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是一味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高度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它是反映生活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个方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制。
上述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了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
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于2022年12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排演录制,2023年1月1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整台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11个优秀戏曲节目,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体现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坚定决心。其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演的壮剧《黄文秀》选段、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选段,在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上精彩亮相。这是广西戏剧院继2014年桂剧《打棍出箱》、2017年壮剧《冯子材》、2020年壮剧《黄文秀》、2021年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壮剧《新铜鼓谣》先后亮相新年戏曲晚会后,第六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舞台。
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是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
现在,媒体本身产生迭代演变,新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需要按照新规则重新建立,相关主体正在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吉剧、淮剧、秦腔等地方剧种,从制作精良程度到传播策略运用,都不逊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该短视频平台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共获赞22亿次。
1.下面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因为其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 |
B.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艺术特质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
C.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是一部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新剧目,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
D.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形态,从制作到传播策略的运用上,对助力地方剧种的发展传播不是很有益处。 |
A.材料一说明了戏曲被普遍认可的特质及应结合新时代要求发展这些艺术特质。 |
B.材料二按时间顺序列举亮相新年戏曲晚会的具体剧目,展现了壮剧不断发展的最新成果。 |
C.材料二第二段中加点的两个“重点”,体现了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受重视程度之高。 |
D.材料三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短视频平台对传播所有非遗剧目的重大作用。 |
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爸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前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只是这么多年,军毯的主人依旧没有着落。
⑦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⑧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摩着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⑨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少年文摘》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情节生动。请站在孙瑞斌的视角上梳理与军毯相关的事件。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词人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 |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①江汉①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洪都之滕王②,西山在眺:武昌之黄鹤③,汉阳川树可俯而数也。沧海,吾不得而见之,天下之大观于此焉尽。
②自唐以后数百年,兹楼之兴废屡矣。予过岳时,吴太守④行验实修之。为檐三叠,栋宇新构,而阶级不具,未可登眺。
③每观世所传图画,而不得再至其地,未尝不怅然感之。河间太守谢君道显⑤得此图,寓至京师学士大夫名能诗者,多赋其上。予欲效之,而情兴荒落,才力弗称,竟不能就也。姑述其所见如此
(节选自李东阳《书岳阳楼图诗后》,有删改)
A. |
B.此则岳阳楼 |
C. |
D. |
A.甲文以“庆历四年春”起笔,点明时间,格调庄重雅正;接着推出“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再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高度概括,高度凝练。 |
B.甲文第三、四两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不同的景象在迁客骚人心中的不同反响,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
C.乙文开篇突出岳阳楼的壮丽景象,然后写唐朝以来,该楼历经多次修整,但气势犹存,作者在观看了岳阳楼的图画后,因赋诗的兴致不够,就将所见景观记述了下来。 |
D.甲乙两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拟人、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洞庭湖波涛的雄伟壮阔,都传达出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绰号特点 | 举例 |
① | 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等 |
体现职业 | 行者武松、菜园子张青等 |
表现才能 | 鼓上蚤时迁、② |
直接表扬 | ③ |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
长大后却渐渐懂得:
风雨里做个大人,
阳光下做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