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古代丝路交往史实
序号 | 往来史实 | 序号 | 往来史实 |
① | 张骞出使西域 | ④ | 鉴真东渡 |
② | 汉明帝派使者求佛法 | ⑤ | 日本遣唐使访华 |
③ | 玄奘西行 | ⑥ | 马可·波罗来华 |
材料三: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陆上丝绸之路收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宋朝皇室南迁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这得益于当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3)结合材料三,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沿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
(4)归纳丝路精神的一个特征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沉浮。
材料一:在 20 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材料二:1919 年 1 月 27 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 20 世纪初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中国主动参与,有怎样的“明确诉求”?其结果如何?材料三:2013 年 9 月,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
(2)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说说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述“中国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盟友”?材料四: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中国紧紧抓住了它!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
材料一: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百年中国》
示例: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公开出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全新时代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遵义,伟人崛起)材料二:
![]() |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泪别苏区千里雁。炮声惊梦,英雄扼腕,莫道征途险。赣南雨夜星河溅,黔北深冬曙光…… ——《青玉案·遵义会议》 |
材料一:
材料二: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西班牙殖民者入 侵墨西哥后,以钢枪铁炮征服了阿兹特克人。1533 年西班牙殖民者又消灭了印加帝国。
材料三:中国的航海活动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访问,1423 年,仅南京一 次就接了 16 国使臣 1200 多人。……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沿着这条航线去亚非各国经商,互通有无,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当地做出了贡献, 加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1)图 1 和图 2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雾以郎应募,使月氏,…旬奴得之,…留雾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雾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雾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为本。”“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朝康雍乾时期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史实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据四川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目前的60多倍。
──据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如下图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比较 | 图1 | 图2 |
鼎盛时间 | ① | ② |
宗教 | ③ | ④ |
文化成就 | ⑤ ;⑥ | ⑦ ;⑧ |
共同点 | 帝国靠武力扩张建立,故迅速衰落;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
材料一:
材料二:湖州商人王一亭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他出钱出力援助革命军。“九一八”事变后,宁波商人项松茂参与发起了东北三省抗敌大捐款,还将企业职工编入上海人民抗日义勇军,积极备战。
(1)请联系以上材料,运用相关历史知识,概述浙商抓住了怎样的历史机遇。材料一:石门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李斯
材料二: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彭慕兰《大分流》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