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长春版(2003)| 五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后来有人给富商出了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如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条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的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海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人墨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始终(互为反义词):______   _______ ______
3.“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的下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忘记一顿饭

乡村塾师在某家任教,事前讲明七夕乞巧节要设宴招待。到了七夕,主人家里毫无设宴的动静,老师便出了个上联给学生对—— “shě   shè)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对不上来,便去告诉父亲。主人已领会联中的意思,笑着说:啊!我真的忘了。并且代为对了下联   ——“zhāi   zāi)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节,还是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上联叫学生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āi   ái)不过。主人见了,又笑道:我又忘了。代对下联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

转眼到了重阳节,依然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了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见了大笑起来说:三杰是汉朝人,狄仁杰是唐朝人,老师怎么忘记了?学生把父亲这番话转告塾师,老师说:我没有忘记。只是你父亲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清楚楚,却偏偏忘了一顿饭。

1.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请写出“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的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了哪些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文中提到的“汉三杰”都是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毛泽东与周恩来同车联对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毛泽东与周恩来到湖南视察。一日,两人同坐一辆车,浏览长沙市。车驶到湘江的橘子洲,毛泽东触景生情,吟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该联出的都是眼前情景,将穿梭的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谐音,一时要想对出下联,实在不易。

轿车离开橘子洲开往市内,不久到了天一阁。这时,周恩来看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受到启发,立即对出下联:

天一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周恩来对的下联十分工巧,也是一地名,而且谐音,毛泽东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会心地笑了……

1.给加点字注音。
子(           音(           天一        
2.请写出文中这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联中的地名是______,所写事物是________。下联中的地名是______,所写事物是_________。
4.周恩来对的下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勃的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辞谢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他料想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愣,但又无可奈何,然后满脸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1)给加点字注音。
席(      )   满脸色(      )   孤(      )   地(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满脸愠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短文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2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了进士(zhōng  zhòng)   发(sǎn  sàn)   称(háo hoà)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板桥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上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眼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 你的上联是回音对 正读反念  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 老师说 我刚游了龙隐洞 何不以此来对 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给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3)造句。
①苦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兴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转述句。
老师说:“我刚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文中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王维对对联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维在门外敲门,过了半天,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
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
王维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一口答应,并且催促姑娘抓紧时间出题。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
王维一听,这个上联字字都是宝盖头,他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
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见他不作声,就说:堂堂一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能进京赶考呢?说着进去把门关上了。
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黑夜中不认识路,又是在荒郊野外,这可怎么办啊?王维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
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
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恕不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昂首挺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为什么要去请求留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姑娘所说上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所对下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纪晓岚是清代有名的才子。有一年春节前夕,他应一乡亲邀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大年三十,这家人把对联贴出之后,围观的人很多。有个跟纪家有世仇的财主见了这副对联,认为有机可乘,马上串通了当地官府,上告到京城,说纪晓岚在家乡公开煽动乡民造反。
乾隆皇帝一听,火冒三丈,立即派人把纪晓岚押赴京城问罪。乾隆皇帝一见纪晓岚便拍案大怒,喝道:”好你个纪晓岚!你竟然写对联煽动乡民造反!”
纪晓岚一听吓了一跳,忙问:”我主万岁,万万岁!是臣写的哪副对联煽动乡民造反?臣知所以,死而无怨!”皇上大骂道:”你纪晓岚还装什么糊涂!”就命太监把那副”犯上作乱”的对联读给纪晓岚听,纪晓岚这才如梦初醒,哈哈大笑起来。他这么一笑,倒把乾隆皇帝给闹糊涂了,忙问:”你笑什么?”纪晓岚松了一口气,说:”万岁息怒,这副对联确实是我写的。但情况是这样的:我给写对联的这一家,有哥儿仨,老大是卖爆竹的,爆竹一响,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个集市经纪,是专管买卖粮食时过斗的,这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个卖烧鸡的,他杀鸡不就是'先斩后奏'吗?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乾隆皇帝一听他说得有理,这才不追究了。
1.解释下面词语。
有机可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斩后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文中画线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纪晓岚写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①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②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表现在诗书画方面,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来妙趣横生。
③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自成一家,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④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⑤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遇上闹灾荒,他私自开粮仓救济老百姓,被罢了官。
⑥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字画为生。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画,他却偏不画。
⑦郑板桥卖字画得来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据说,他常常身背一个长口袋,卖字画的银子就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光了。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书画三绝(  )
①断绝;②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④绝对。
(2)四时不谢(  )
①感谢;②认错;③拒绝;④(花或叶子)脱落。
2.第②~④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已给出分段,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三部分所举的3个事例,并分别说明各自表现了郑板桥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题)笔写了: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记)念。
1.划去括号里使用错误的字。
2.“石碑”的“碑”,应查(___)部,再查(___)画。
3.文中的他指的是(),字(),号(),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在《竹石》一诗中写到,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