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一顿饭
乡村塾师在某家任教,事前讲明七夕乞巧节要设宴招待。到了七夕,主人家里毫无设宴的动静,老师便出了个上联给学生对—— “客
到了中秋节,还是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上联叫学生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
转眼到了重阳节,依然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了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见了大笑起来说:“三杰是汉朝人,狄仁杰是唐朝人,老师怎么忘记了?”学生把父亲这番话转告塾师,老师说:“我没有忘记。只是你父亲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清楚楚,却偏偏忘了一顿饭。”
1.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毛泽东与周恩来同车联对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毛泽东与周恩来到湖南视察。一日,两人同坐一辆车,浏览长沙市。车驶到湘江的橘子洲,毛泽东触景生情,吟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该联出的都是眼前情景,将穿梭的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舟”与“洲”谐音,一时要想对出下联,实在不易。
轿车离开橘子洲开往市内,不久到了天一阁。这时,周恩来看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受到启发,立即对出下联:
天一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周恩来对的下联十分工巧,也是一地名,而且“阁”与“鸽”谐音,毛泽东听后,很满意地点点头,会心地笑了……
1.给加点字注音。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A.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
B.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
C.江河发源的地方。 |
D.事情的起源。 |
A.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
B.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
C.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
D.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
A.烘托新年气氛。 | B.驱妖降魔。 |
C.嘉节喜庆。 | D.统治者提倡。 |
郑板桥对联趣话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仰面花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郑板桥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1.把词语补充完整A. 精( )求精 一丝不( ) 随波( )流 惟妙惟( ) 刚直不( ) 高风亮( ) |
A. 虚心——( ) 轻松——( ) 清闲——( ) 愉快——( )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褒义 | B.贬义 | C.中性 |
A.停止 | B.解除 | C.完毕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B.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间。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东坡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对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A. 载____( ) ____( ) 卷____( ) ____( ) |
A. 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