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16)| 三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文本阅读。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1.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B. 狐狸想吃蝉。
C. 狐狸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
2.《蝉和狐狸》通过表现狐狸的_________和蝉的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智慧、凶残、不能轻易上当
B. 凶残、智慧、如何看穿敌人的诡计
C. 凶残、智慧、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3.文中划线部分是故事的结尾,以一句_________作结,具有_________之效。
A. 训诫;画龙点睛    B. 总结;概括    C. 训诫;总结
4.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相似的是狐狸__________________,都在说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A. 想讨好蝉和乌鸦、赞美的话、乌鸦爱听,而蝉不喜欢听
B. 想讨好蝉和乌鸦、赞美的话、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C. 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奉承话、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垂下几串”写出了成熟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________,“馋得直流口水”形象地描绘出狐狸一心想吃到葡萄的________。
A. 可爱样子、着急    B. 诱人的样子、兴奋    C. 诱人的样子、急不可耐
2.“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句话表明狐狸________。
A. 虚荣心强,死要面子,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
B. 相信自己的判断
C. 很是聪明,自己会劝慰自己。
3.“白费劲”简洁明了地点出狐狸够葡萄的________:葡萄架很高,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用尽了________,还是没够着。“无望”、“只好”表达了狐狸的________。
A. 努力、全身力气、难受    B. 结果、浑身解数、无可奈何    C. 结果、浑身解数、气愤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