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大凡人们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它原先就在走廊贴着墙放着,和人一般高,红木制的,上边有细致的刻花,四条腿裹着厚厚的铜箍。架上也没一本书,里边一层层堆的都是杂七杂八的,什么破布呀,旧竹篮呀,空瓶子呀,等等,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
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那是十一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见到这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性情豁朗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我感到这房间又神秘又安静,而且莫测高深。这老爷爷一边轻轻捋着长长的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讲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
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放在书架上显得可怜巴巴,看上去又穷酸又空洞。我就到爸爸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书就来和我吵闹。我呢,就像小人国的仆役,急于要蒙饱格列佛的大肚囊那样,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遛书摊、逛书市的。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和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我有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不起眼,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
书是无穷无尽的,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片片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它们汇成了海洋,你最多只是站立滩头的弄潮儿而已。
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还有些绝版的、旧版的书,参差地竖立在书架上,它们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风韵气息,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
我爱这一架子书。
(作者:冯骥才,选文有删改)
1.选文围绕“书架”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条概括下来。A.把书架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 | B.到家人的房间里去搜罗书籍。 |
C.遛书摊、逛书市,费尽心思到处找书。 | D.把平时省下来的钱拿去买书。 |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 )越看越明白。( )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A.诸葛亮 | B.周瑜 | C.关羽 | D.张飞 |
走遍天下书为侣(节选)
[英]尤安·艾肯
①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②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短文(二)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1.比较两个选文,概括主要信息。A.总—分 | B.分—总 | C.总—分—总 |
A.环境描写 | B.心理描写 | C.动作描写 | D.外貌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