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材料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材料二】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看见满桌的大盘小碟,饿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1.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了作者倡导读书要有“三到”即心到、____________、口到。而且“三到”之中,强调了______________是最重要的。
2.我可以用____________概括材料一中所讲的读书方法,用____________概括材料二中所讲的读书方法。(填序号)
A.持之以恒             B.专心致志             C.循序渐进             D.博览群书
3.阅读完两则材料,我猜测朱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与朱熹的读书观是分不开的,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朱熹读书时要求要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
(2)朱熹欣赏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读的人,觉得他们很热爱读书。(      )
(3)朱熹觉得读书要循序渐进。(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忆读书》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我的“长生果”》

1.第一个文段中最能概括朱熹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你赞同第二个文段或第三个文段中作者的哪一种读书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第三个文段中的学校图书馆推荐在课内外读过的一首有关读书的诗词,把它默写在下面的方框里,书写时注意整洁、美观。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

【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规格】每袋装14克

【剂型】颗粒剂

【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克,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

【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避光。

【保质期】36个月。

1.阅读《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儿童不用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B.服药期间可以吃冰激凌。
C.可以用凉水冲服。D.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的可以使用。
2.根据药品说明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红口干、舌少津、大便干,家人让她服用本冲剂。
B.小明在服用该冲剂前吃过泰诺,可以直接服用该冲剂,无须咨询医生。
C.9岁的小胡腹痛可以一次一包,一日两次服用该冲剂。
D.小范面黄乏力,食欲低下,带有腹痛腹胀,他可以遵医嘱服用该冲剂
3.使用该药品后,正确的贮藏方式是(   )。
A.奶奶将药品放在茶几上,并用密封袋装好。B.爷爷把包装盖好,放在电视桌的柜子里。
C.奶奶把它密封好,放在窗台的小柜子上。D.爷爷用密封袋装好,放在柜子里,并加了锁。
4.奶奶买了一盒“醒脾开胃冲剂”,生产日期是2015年10月13日,有效期可延续到(   )?
A.2016年10月13日B.2017年10月13日
C.2018年10月13日D.2019年10月13日
5.出现哪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服用这种药?(     )
A.冰激凌是李林的最爱,几乎每天吃,导致食欲不强,食少便多。
B.奶奶患有糖尿病,最近她不爱吃东西,时常肚子痛。
C.刘强参加800米跑,只跑了不到400米,胃就不舒服了。
D.赵清经常反胃,腹部胀痛,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的。
6.小明的妈妈最近乏力、胃口不好,时常腹胀腹痛,她用开水冲服“醒脾开胃冲剂”,一次2袋,一日2次。你认为她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最佳用脑时间

最佳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大脑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都高。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效果会比平时更好。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阳光最好。但是,实际上,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

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一天里的思维效率也是不同的。就记忆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效率比较高。因为在清晨,大脑里没有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晚上记的东西比较牢固,因为它不再受新的学习材料干扰。因此,选择清晨和晚上的时间读书、背诗、记单词是比较适宜的。我们找到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更好地学习和创造,以求在单位时间内做出较好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不宜长期夜间用脑,但偶尔在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间断地干几次,还是可以的。如果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还硬用刺激神经的办法去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还有损健康,不宜提倡。

所谓用脑时间问题,从广义上讲,有一层意思,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这个时期大脑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及对信息的自觉调节能力最强,容易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在一天中的最佳用脑时间内和一生中的最佳用脑年龄区里,勤奋地学习和创造,是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根据阅读所得信息,依次填入句子中的“_____”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晨或白天       ②夜间       ③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       ④青少年       ⑤中老年
从理论上看,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_____;从广义上看,人的最佳用脑年龄区是_____。
A.①④B.②⑤C.③④D.③⑤
2.第②段中列举《灯下集》、《月下集》等书名旨在说明(        )。
A.一日之计在于晨
B.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
C.夜间工作效率极高
D.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感到昏昏欲睡,就说明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应当及时休息
B.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C.同一个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固定的
D.调整“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的顺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4.用“       ”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5.文中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练习背诵,这是为什么?注意梳理文中的相关信息,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给女儿的一封信

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

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

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

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

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

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的”“活的”这两个词都加了引号,表示引用。
B.这句话强调了书本是“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因为读者不同而有所变化。
C.这句话强调了书本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如果用心去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就会受益无穷。
2.文中作者用“种番茄”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给女儿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会疑惑。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指学新的东西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是,还是?你的答案大概只有!

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要是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收获的。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文中提到甲、乙两句孔子的话,其原文依次是(        )。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③②
2.文中提到的孔子的两句话,其关键词不包括(        )。
A.学B.习C.思D.用
3.下列说法中,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主张“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读得越多越好
B.书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用心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才会受益无穷
C.书本是“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因为读者不同而有所变化
D.作者的孩子一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做到了学以致用
4.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给孩子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巨变

几年没回老家了。去年暑假,妈妈提议:“咱们回趟老家吧!”我本想在暑假里和小伙伴们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这下又完了。老家是山区,什么也没有,吃不上好东西不算,连《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看不上了,我很不高兴。可是不能违背妈妈的意愿,只好跟着爸爸、妈妈坐上了火车。

快下车了,我心里不免嘀咕起来:唉,又该爬山了,老家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走到老家也该累死了!可没想到,这次舅舅是开着汽车来接我们的。上车后,我问舅舅:“这汽车是大队的吧?”“不,是咱家的。”舅舅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真的?咱家能买得起吗?”“怎么买不起?有了党的好政策,你姥姥这几年光养猪的收入就有几千元,加上你舅妈养的那些鸡呀、兔呀,再加上农业收入,这几年每年的总收入上万元哩!”“啊!姥姥家是万元户啦!”我心里高兴极了,农村人家现在有这么多收入,比我们城市可强多啦!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村边。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站在村头一望,真是万家灯火。我不禁问舅舅:“现在咱们村家家都用上了电灯了吗?”“嗯,村里建了小水电站,不仅点上了电灯,连碾米磨面都电气化了。”这可真是没想到的事。上次来,家家点的煤油灯,屋里暗得什么也看不清,进门不小心,我还摔了一跤呢!

进了村,舅舅领着我们朝姥姥家走去。走到门口,我借着灯光一看,记忆中的那两间小草屋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排整齐的大瓦房。舅舅看我脸上惊讶的神色,就说:“去年咱家盖了这十间大瓦房。小辉,你看这房子好不好?”“好,好,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挤着睡在一起了!”我拍着手高兴地说。

走进屋子里,我一下子惊呆了。屋子里摆着崭新的家俱,正中央的桌子上放着一台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旁边还摆着一架双喇叭的收录机。我跑进左面的卧室一看,一台“航空牌”洗衣机正隆隆作响。“哎呀,真好!我家还没有洗衣机呢,这里却已经用上了!”我羡慕地赞叹着。

过了一会儿,姥姥和舅妈摆上了丰盛的饭菜,“呀,真香啊!”我连忙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瘦肉。记得上次来的时候,我们只能吃稀饭窝窝头。那时,我还小,不懂事,顺手把窝窝头扔了,姥姥很伤心,当时就哭了。为这,妈妈还打了我一顿呢!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真不敢相信,可这一切又是的的确确的事实。

开饭了( )全家围坐在一起( )爸爸端起酒杯说( )家乡有了这样大的变化( )可是件大喜事( )来为了全家的幸福( )日子一年比一年更好( )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我听了( )赶忙举起我面前那个盛满了桔子水的酒杯( )说( )我也干一杯( )

晚上,睡在床上,我高兴地搂着妈妈说:“妈妈,明年我们还回老家,行吗?”“行啊!”妈妈瞧着我笑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1.给本文第八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全文按照“路上——村边——大门口——进屋——吃饭——睡觉”这一思路,用“‖”把全文分成6段。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____分段的。
4.本文通过作者一次回山区老家的经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方法上,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对比,__________对比的手法,把______________词语渗透在各段之中,使文章的条理______主题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是看那个地方,无论多久都不懂的。(       )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鲜明。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读文章填表。
姓名______________
读书法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B.举例子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
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人谈读书》,回答问题。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下面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中“好”的读音是“hào”,意思为喜好。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三个“知”的意思相同。
C.“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

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是知识分子学习和工作的有益方法。

为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一个人自从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习惯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他当年在日本学医时,除了攻读专业课,还自修文史哲和社会经济学等,涉猎极其广泛,后来才成为历史学家。

为研究而读书。只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为研究而读书,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绕过的。有些学术问题是在不同的见解、声音的碰撞中逐渐水落石出的。而肯于钻研的郭沫若最终也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专家。

为创造而读书。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生命体验来为我们创造文学艺术世界的。文学艺术世界的诞生不是凭空虚拟出来的,有些灵感就是作家在读某一本书时产生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也是读书人的创作的艰辛,锤炼语言的难度。

为教育而读书。身为教育者不读书,实在是令人不齿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也促使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既得的知识,不断迫使我们时刻去读书。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的方式,这也是让每一颗心灵休憩、灵魂安妥的美好追求。所以,我们不要做书奴,而要科学而优雅地驾驭书本,用心读书,学会读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不竭源泉。

1.用“____”在文中画出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
2.抄出文中集中体现读书人创作的艰辛和锤炼语言的难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读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B.读书只有下苦功,才能把书读活。
C.人读书,可以科学地驾驭书本,可以以书为基础,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得出新的观点;而书读人,是说人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做了书奴,被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左右,结果会导致人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4.郭沫若认为:“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对于读书,你有何看法?请说一说,至少用上一句读书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