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文言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1.在文中横线上补全空缺的内容。
2.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孤:幼年丧父。荻:芦苇秆。闾里:乡里。士人:读书人。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酬报。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
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

人物               


内容
欧阳修匡衡
家境________勤学而无烛
读书遇到的困难________邻居有烛而不逮
解决无书可读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成就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
(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     )
(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     )
(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     )
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加点字注音。
下问( )       人不倦( )       (     )   默而(     )
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与理解。

古人谈读书(节选)

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上文出自记录孔子言行的《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      )(      )       (      )
3.对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B.学习不讨厌,教诲他人不疲倦。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短文

盖士人读书

(曾国藩)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用在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1.读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是(          
A.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B.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C.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D.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2.曾国藩列举的两种无识者的事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短文,你如何理解曾国藩所说的“有志”“有识”“有恒”?
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
盖:_______   恒:__________   自足: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读书有三者缺一不可,一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__;二者是_______,缺之则_________;三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方法?他们怎么说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      ,第二要       ,第三要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出本文作者,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清)B.龚自珍(清)C.朱熹(宋)D.曾国藩(清)
2.下列文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志则(断开)B.不甘为下流   (下等)
C.盖士人 (读书人)D.不敢以一得自足(内心满足)
3.下列对“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识之人知道学无止境,不会自满。B.河伯、井蛙都是有识之人。
C.有识之人能正确评价自己。D.有识之人总能保持强烈的未知欲。
4.把短文补充完整。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_________,第二要_________,第三要_________
5.由“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1.读句子,用“√”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或解释。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A.随意     B.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余尝(A.说     B.所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B.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选文中,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__________最重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________________ ;二要________________;三要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请写出一两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老师的用意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 做 作 ]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拜[ 访 仿 ]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     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岛上     并告诉他说   老师就在岛上     你自己去找吧       十天以后       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    )琴师。他累(    )气喘吁吁,心情烦[ 躁 燥 ](      )坐在海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    )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发出(      )“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      )欢呼起来。他[ 忽然 果然 居然 ]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 夸奖 夸耀 ]说:“好,好,好极了!

1.划去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正确的字和词。
2.在第三小节的括号内填上“的”、“得”、“地”,注意正确哟!
3.给文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高耸入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人心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段文内容,回答问题。
(1)成连先生所说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什么?(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