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③:“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⑥?”平公曰:“善哉!”
A.①② | B.②① | C.①③ | D.③② |
A.日中 | B.日出 | C.炳烛 | D.臣闻 |
A.文中画“_____”的句子用夸张、排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 |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其君 |
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 ,第二要 ,第三要 。有志则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将语段补充完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① ,② ,③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古文补充完整,并写出下列词语意思。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下面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中“好”的读音是“hào”,意思为喜好。 |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三个“知”的意思相同。 |
C.“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
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是知识分子学习和工作的有益方法。
为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一个人自从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习惯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他当年在日本学医时,除了攻读专业课,还自修文史哲和社会经济学等,涉猎极其广泛,后来才成为历史学家。
为研究而读书。只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为研究而读书,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绕过的。有些学术问题是在不同的见解、声音的碰撞中逐渐水落石出的。而肯于钻研的郭沫若最终也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专家。
为创造而读书。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生命体验来为我们创造文学艺术世界的。文学艺术世界的诞生不是凭空虚拟出来的,有些灵感就是作家在读某一本书时产生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也是读书人的创作的艰辛,锤炼语言的难度。
为教育而读书。身为教育者不读书,实在是令人不齿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也促使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既得的知识,不断迫使我们时刻去读书。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的方式,这也是让每一颗心灵休憩、灵魂安妥的美好追求。所以,我们不要做书奴,而要科学而优雅地驾驭书本,用心读书,学会读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不竭源泉。
1.用“____”在文中画出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A.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读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
B.读书只有下苦功,才能把书读活。 |
C.人读书,可以科学地驾驭书本,可以以书为基础,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得出新的观点;而书读人,是说人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做了书奴,被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左右,结果会导致人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这段文字阐述了A.目不暇接 | B.专心致志 | C.目不转睛 | D.持之以恒 |
楚人有鬻①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