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曰(yuē):说。炳烛:点燃火把。安:怎么,哪。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1.依次填入句中的“_____”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夜晚       ②迟,晚       ③年暮,年老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__________;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_______________。
A.①②B.②①C.①③D.③②
2.下列“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日中B.日出C.炳烛D.臣闻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_____”的句子用夸张、排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其君
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 ,第二要 ,第三要 。有志则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将语段补充完整。
2.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士人:_____                 恒:_____
3.语段中画线部分含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
4.写一句你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①                      ,②                ,③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古文补充完整,并写出下列词语意思。
尝:                                      急:               
2.用陈述的语气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启智,读书明理。古往今来,人们都很注意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朱熹告诉我们读书的六字要诀是“_______________”,冰心指导儿童读书的九字秘诀是“_______________”,苏轼告诫我们要多读多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你还积累的有关读书态度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古今字义有不同。“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急”在本文中指__________
3.朱熹通过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4.读书“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特别强调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出了读书的感想,成语“源头活水”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凝缩而来的。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人谈读书》,回答问题。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下面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中“好”的读音是“hào”,意思为喜好。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三个“知”的意思相同。
C.“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

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是知识分子学习和工作的有益方法。

为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一个人自从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习惯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他当年在日本学医时,除了攻读专业课,还自修文史哲和社会经济学等,涉猎极其广泛,后来才成为历史学家。

为研究而读书。只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为研究而读书,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绕过的。有些学术问题是在不同的见解、声音的碰撞中逐渐水落石出的。而肯于钻研的郭沫若最终也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专家。

为创造而读书。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生命体验来为我们创造文学艺术世界的。文学艺术世界的诞生不是凭空虚拟出来的,有些灵感就是作家在读某一本书时产生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也是读书人的创作的艰辛,锤炼语言的难度。

为教育而读书。身为教育者不读书,实在是令人不齿的。学生的求知欲和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也促使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既得的知识,不断迫使我们时刻去读书。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的方式,这也是让每一颗心灵休憩、灵魂安妥的美好追求。所以,我们不要做书奴,而要科学而优雅地驾驭书本,用心读书,学会读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不竭源泉。

1.用“____”在文中画出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
2.抄出文中集中体现读书人创作的艰辛和锤炼语言的难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读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B.读书只有下苦功,才能把书读活。
C.人读书,可以科学地驾驭书本,可以以书为基础,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得出新的观点;而书读人,是说人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做了书奴,被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左右,结果会导致人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4.郭沫若认为:“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对于读书,你有何看法?请说一说,至少用上一句读书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这段文字阐述了______的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教导学生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最重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文段中所讲的读书方法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概括?(       
A.目不暇接B.专心致志C.目不转睛D.持之以恒
3.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的读书方法?请选择其中两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yù):卖。 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的人。 弗:不。 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精彩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____________,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1.按原文填空。
2.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断: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敢以一得自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论证有识的重要性的时候,引用的两个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志的作用是(        ),有识的作用是(        ),有恒的作用是(        )
A.没有做不到的事       B.不甘心做下等人       C.知道学无止境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面字词。
尝:_____          漫浪:_____
谓:_____          急:_____
3.“读书有三到”,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因为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句,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
5.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请写出两句。
_____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