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鲁教版(五四学制)| 三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á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作者浏览颐和园的顺序是(  )
A.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十七孔桥
B.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C.长廊 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课文写长廊主要写了长廊的____________等特点;写万寿山时先写从_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景物,再写从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景物;写昆明湖时重点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表达正确的打“√”,错的打“×”。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
(2)这篇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相照应。(_____
(3)从“进颐和园的大门”“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浏览顺序记叙的。(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神清气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碧辉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长廊→(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____”的句子采用了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昆明湖______、______的特点。
5.给下面句子改成反问句,使其意思保持不变。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去颐和园游玩,你最想去哪里拍照留念?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踪的变化,先写了_________的景色,接着作者来到了__________,在这里,作者细细描绘了_________的样子;然后作者登上了________,看到了颐和园内大半的美丽景色。最后作者又把目光转向了美丽的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在大的结构上呈________的特点,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按照游踪的变化,用四个自然段描绘了四处不同的景色,最后一段又总写到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颐和园(节选)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__________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__________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__________,站在__________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__________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最后一段话描写了作者登上万寿山看到的颐和园美景,请细读后完成图表。

                                                        
(①    、玻璃瓦屋顶、②    ) (昆明湖、游船、画舫) (④      
3.画横线的句子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长廊________的特点。
4.文中“慢慢地滑过”的“滑”字用得真好,不仅可以说明游船、画舫行驶得__________,而且还可以衬托出昆明湖的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类文阅读。
长城远眺
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日来临的前几天,我们又有机会到八达岭登一次长城。大概是因为长城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的象征的缘故吧,在这样的日子里登临它,便更觉得意味深长。经过一番努力,攀登高处,走上城楼,迎着呼呼的大风,纵望莽莽的群岭,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犹如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腾飞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远望长城内外,林木耸翠,紫烟笼罩。长城脚下的广场,许多汽车好像甲壳虫一样聚集在一起。而长城的城道上,中外旅游人群又仿佛在赶集似的,形成一股人的巨流,它涌动着,奔腾着,不断掀起“人的浪花”。那秀丽景象,的确是饶有奇趣和令人遐(xiá)想的,望着望着,我竟有了这样的一个幻觉,仿佛这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之上,出现了三条巨龙,一条是群山的巨龙,一条是长城的巨龙,一条是人流的巨龙。龙叠着龙,蜿蜒于荒野上。群山,那是人还未开化之时就存在了;长城,那是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的;人流,却是生活于当世的活跃的生命。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正在为建设空前伟大的新中国和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2)用“ ”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作者的________,联系短文判断它的含义是:
①歌颂了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人们,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巨龙不断腾飞的美好祝愿。(  )
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自己有机会登临长城的喜悦和自豪。(  )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 着方砖,十分__________,像很宽的马路,__________可以并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 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______________,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 。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
(2)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长城____________的特点。
(3)“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中“不过”的意思是(  )
①不到,仅仅。说明长城离北京很近。 ②只是。说明长城离北京得有一百多里。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短文中“自然”的意思是(  )
①表示理所当然。课文中指登上长城之后,必须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课文中指登上长城之后,情不自禁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反复品味,体会情感、语气。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劳动人民修筑长城不容易,饱含敬意的语气。(  )
②劳动人民能修筑这样的长城,感到疑惑和惊讶的语气。(  )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句,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这句话中的四个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 文 在 线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指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修筑(   ) 瞭望(   ) 屯兵(   )
(2)找出第2自然段中描写联想的句子,并概括这句话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线句,填空。
(①)读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动词表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读第②句“_________”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数的感慨;“_____________”突出了长城之长,与文章开头的内容相呼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这一段长城的?分别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关长城的故事,你知道吗?简单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 外 提 优
乐 山 大 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这就是四川的乐山大佛。它修凿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处的凌云山临江山岩上,与乐山城隔水相望。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4米,耳长6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100多人。佛像的头颈背后,筑有完善而巧妙的排水系统,使佛像免受山洪冲蚀。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乐山大佛从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一锤地,一刀一刀地,整整花了90年的时间(公元713年至803年)才凿刻完工。佛像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然身形完好,安详端坐。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乐山大佛。1956年,乐山大佛被四川省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而今,它已同我国其他28处景观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举世闻名的自然文化遗产。现在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登上凌云山峰,无不赞叹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坐像。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举世闻名--(    )  举世无双--(    )
络绎不绝--(    ) 气魄雄伟——(       )
(2)从文中第3自然段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山大佛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哪些描写可看出来?请用” ”画出。
(4)文中列举了很多数字,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思考使用这些数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请简单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句子,完成练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作者用_______和_________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2)从__________可以看出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这样写更能衬托出昆明湖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按照课文内容填一填,再模仿着画线部分写一写。
①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______。
②听他这么一说,小姑娘忽然笑起来,笑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路旁的橡树挺立着,站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