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语文S版(2003)|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吧,享受美。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到了拉萨,不去布达拉宫,那就等于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门,不去登长城。今天,我们参观了神奇壮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jǐ  jī)乎占了整座玛布山,布达拉宫殿宇巍峨,金碧辉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宫城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地方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zuò  zuō)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几________(jǐ  jī)乎      作________(zuò  zuō)坊
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yuán________山而上:________。
yī________势dié________砌:________。
南lù________:________。
lǐn________遵: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巍峨________   壮观________   金碧辉煌________
宽敞________   陈设________   神威________
4.归纳填空。
文章第1自然段________全文,写________。第2自然段概括介绍________。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具体介绍了宫城的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我们明白了“三界说”指________,布达拉宫代表着这三界的建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在布达拉宫,还有很多你所不了解的知识,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熟悉这座神圣的殿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将军和士兵
月光似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
士兵威严地站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胡说!”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皮定均。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报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随从的士兵们和哨兵被震住了。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他还稚嫩的肩,“记住,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手不由悄悄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照样子,写词语。
月光似水  ________  ________
2.“士兵的眼睛湿润了”这句中“湿润”的正确含义是()
A.士兵深知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B.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感动了。
C.士兵想起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3.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赞扬了将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记住,想着家乡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站在铁索桥上(节选)
我站在铁索桥上,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啊!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1.诗歌中“铁索桥”是指()
A.泸定桥B.南京长江大桥
2.第二节写了战士们____________的精神。
3.为什么“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拓展阅读。
北方有个小木屋
小木屋的日子充满了苦涩,住过小木屋的四十多茬子人,一生都忘不了那段有滋味的日子。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腹地的疙瘩山上,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只因那方方正正的小木屋盛满了让人心里升腾热浪的事儿,小木屋就被那儿的人们常提起常牵挂。
小木屋是内蒙古森警部队在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原始森林里防火的重要设施之一,郁郁葱葱没边没沿的松树,使小木屋与外界有了深重的隔膜,所以小木屋就与丰富就与多彩这类鲜亮的词儿无缘。只是每年到了防火期(春季和秋季各3个月),才有3名森警战士来到小木屋住下,每天到小木屋附近的高高的嘹望塔上观察森林是不是有火情,也就在这盛产寂寞和无聊的小木屋里过起难熬的日子复日子的日子。
对于安格林森警中队的官兵来说,每送一次去小木屋执勤的战友,都要经历一次情感的震撼。去小木屋虽非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中队的官兵们谁都知道,去小木屋就意味着接受常人难以接受的寂寞和单调的生活。所以,每次送3名去小木屋执勤的士兵,是中队所有
官兵最难受也最难忘的事。中队送行的队伍从早晨太阳升起时出发,急行军两三个钟头才能到达小木屋。
1.和“硝烟弥漫”一样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____”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在这里居住的士兵来说,外面的世界是________的。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到小木屋路途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小木屋里居住的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太阳与士兵》选段,回答问题
士兵:我们之所以意志坚强,是因为我们心中拥有太阳。这太阳就是我们的祖国。她与您融为一体,都以光明照耀我们,温暖我们。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同母亲的慈爱。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又感觉像遨游在太阳的光河里。站立在祖国的最东端,我们成了连接太阳与祖国的最佳导体,我们因此变得神圣。我们也成了光明的元素,我们也要发光,我们也要传热。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了士兵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