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
3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
|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草原
2 丁香结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6 狼牙山五壮士
7 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 竹节人
10 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____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2 桥
13 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四
快乐读书吧
第五单元
15 夏天里的成长
16 盼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
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浪淘沙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18 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土地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22 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4 少年闰土
25 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9
道相关试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
✕
”。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 )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 )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黄沙道”指的是用黄沙铺成的道路。
(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夏夜特有的景象。
( )
5.“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表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 )
2.《宿建德江》后两句诗中,“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所写内容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 )
3.“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美。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词的下阕,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相吻合。
( )
2.“路转”“忽见”衬托出词人临近旧屋时的急切心情,也表达了他对黄沙道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急雨骤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落入船内。
( )
2.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乌云和雨点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乌云来势汹汹及雨点飞溅的情景。
( )
3.这两句诗用词十分精练,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雨之大,雨点之急。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 )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小法官。(判断句子,对的打“√” ,错的打“×”)
1.《宿建德江》这首诗第二句写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有关联的,但是并不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 )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于写景之中抒发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对仗手法描写途中景象。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说法正确的内容用“√”标出,错误的打“×”
1.本课选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宋朝诗人的作品,三位诗人都以独特的视角,抓住独特的景物描写,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流于笔端。
(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醉”字不仅有“醉于酒”之意,更有“醉于景”“醉于心”之绝妙处。
( )
3.《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然写的都是月夜美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题。
“卷地风来忽吹散”和“路转溪桥忽见”中都有一个“忽”,都有“迅速、突然”的意思,但第二句中的“忽”还表达出作者在夜间行走转弯时,突然看到往日就熟悉的茅店而十分欣喜的心情。(
__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