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人教版(2001)|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种类繁多的、观点不同的众多书籍中,不仅有毫无益处的,而且还有“毒品”或“麻醉品”。究竟怎样才能鉴别书籍的真伪或优劣呢?鲁迅主张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他强调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书籍,看看自己不赞成或反对的人和事是怎样活动的,以加强认识,区别真伪。他很欣赏古籍《稽康集》中附有别人的赠答和论难的编法。他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时,后面也附录了有关的别人的文章,以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

怎样把书读活,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鲁迅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因此他谆谆教导青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他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解释词语中划线字的含义。
爱读书:________ 手不卷:________ 勤读不:________ 融会通:________
2.文中的“毒品”和“麻醉品”指的是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文中的两个问句是_____。
A.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
4.根据鲁迅推荐的读书法,说出各种方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学习实际谈一谈自己有哪些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黑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
(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大舞台。
绑在柱子上读书的人
19世纪30年代仲夏,红海上有一艘客轮,满载游客向欧洲行驶。谁知起航时还风平浪静,突然狂风骤起,天空乌云滚滚,客轮随着波涛忽上忽下,使人们几乎无法站立,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可是,唯有一个矮个头、戴眼镜的中国青年,毫不畏惧地拿着书,大声招呼服务员把他捆绑在甲板的圆柱上。人们还以为他是胆小怕摔跤,便找来绳子满足了他的要求。当人们牢牢地把他捆绑好后,他却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这时许多外国人才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个个伸出大拇指,连声夸奖说:“啊!这个中国青年真了不起。”
这个青年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介绍到中国、日本,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王亚南先生。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风平浪静——(       )
三心二意——(       )
2.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天气变化和人们反应的句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描写王亚南外貌的句子。
4.“这时许多外国人才明白了他的用意”中“他的用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句子,回答问题。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这段描写属于_________________描写。
2.这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远望、近观)。
3.鲁迅先生在外貌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练习。
没想到,为了一篇表扬稿,我竟和班长生起气来。
前几天,我班教室的一个破窗户不知是谁修好,还换上了一块新玻璃。我就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表扬稿,交给了班长李明,他是广播室的播音员。李明接过表扬稿,看了看,眉头一皱,便向广播室走去。
中午的广播结束了,没有广播我写的那遍表扬稿。班长从广播室出来  我就上前问他 李明 为什么不播我写的表扬稿  今天稿件太多  你那篇下次再广播吧  班长微笑着摆了摆手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是的  开展  文明礼貌月  活动以来  学校好人好事太多了 他把表扬的机会让给其他班  我理解班长的心情
可是第二天,还是没有广播我那篇稿子,我又去问李明。“今天的稿太多,你那篇下次广播吧!”说完,他脸红了红。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那篇表扬稿仍然没有广播。也许班长把这件事忘记了,也许是把那篇稿弄丢了,我生气了。班长过去并不是这样的。上学期,班上出现的每一件好人好事,都逃不过他的眼晴,他都写了表扬稿。我记得一次王明拾到一笔钱,归还了失主,班长知道了,马上用午休时间写了一篇表扬稿,及时表扬了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你看他工作多么( 仔细   精细 )!可是现在,他对工作却这样不负责任,对班级出现这样一件好事,漫不经心!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广播我那篇表扬稿。
可是第二天,班长生病了,播音员由副班长担任,我那篇稿子广播了。我高兴地迎住从广播室走出来的副班长,伸出大拇指( 夸耀 夸奖 )地说:“副班长,你对工作真是认真负责啊!”接着,我把班长( 放置 搁置 )我那篇表扬稿的经过告诉了他。谁知,副班长听了哈哈大笑说:“谁做的好事你还不知啊?”“噢?是班长!”我这才恍然大悟。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1) 满不在乎:
(2) 恍然大悟:
3.认真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各反映了班长什么内心活动:
第一处,班长想:
第二处,班长想:
4.请在第三小节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5.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
6.请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7.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字斟句酌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1.前两句属于________描写,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赫然”是________的意思。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D.暗示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                           
                     的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4
收藏
纠错
详情
精彩赏析阁。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请用”____”画出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这样描写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从短文的介绍中,请你说说鲁迅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