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长春版(2003)|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与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文二:

太阳的大小与冷热

早晨,太阳的背景衬托物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些事物的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中午,太阳的背景村托物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样就显得小了。再加上,早晨的天空不是特别亮,与明亮的太阳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上就显得太阳大。而中午,天空也很明亮,视觉上就不能突出太阳,因此,太阳就显得小。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照射面积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少,再加上夜里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许多,所以早上,人们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所以中午,人们感到热。

1.选文一中,“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个“汤”的意思是______。由此推想词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______
2.选文一中,两小儿各有观点与依据,请摘录相关信息,完成下面的辩论。

小儿甲


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辩→

小儿乙


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3.阅读选文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选文一围绕“辩”字,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
②从选文一中得知,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小孩子也可以有独特的发现和思考。(     )
③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孔子并没有那么学识渊博。(     )
4.阅读两篇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因为日初升时,以树木、房屋、远山等作为衬托,所以显得大。
B.“及其日中如探汤”是因为太阳在中午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C.以选文二可以推断两小儿辩论的依据是有道理的,结论也是对的。
D.以选文二可以知道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和背景衬托物、照射角度有关。
5.读两篇选文,面对两千多年前孔子“不能决”的问题,现在你能解答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依据。(至少说出两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文阅读。
A.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将A句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B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时孔子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辫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运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翻译”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的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搭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感应,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动静,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依然住在土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第二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毁坏—________   娇贵—________   精明—________
(2)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非常爱树?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省略号的作用,并试着补充省略的内容。
A.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B.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
(4)文中多次提到“黄狗”,找一找,分别在什么地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于是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  ),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联(  ),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  )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  )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  )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QOrDeR]]结合语境,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字。
【小题2】在第二段“”中加上标点符号。
【小题3】伯牙在岛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成连先生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谱写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你能用简短的话语评价一下成连先生和伯牙吗?
成连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病床上的作家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轻时去美国留学,攻读细菌学。1928年,23岁的高士其,在一次实验中染上脑炎病毒,病情逐渐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食都很困难。
但是他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然后请别人记录。由于他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灰尘的旅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1988年,敬爱的高士其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攻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这样”中的“这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写高士其爷爷写作困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高士其爷爷病情严重的句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