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瞭望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断)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    ),广泛(    )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    )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下列各组词语用在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查访   搜寻   考察
B.寻访   搜集   考察
C.寻访   查找   考查
D.拜访   搜集   考查
2.片断中标下划线的词“此”指的是________。
3.对于谈迁来说,“崎岖和坎坷”指的是________;“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信念”指的是________。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根据这句话中的“终日”展开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5.用“________”画出文中揭示道理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天火之谜(片断)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①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我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来形容雨很大。
2.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断中画“横线①”的句子中,作者用________来比喻乌云,用________来比喻风筝,形象生动。
4.用“横线②”在片断中画出描写天气恶劣的句子。想一想,富兰克林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的天气里做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内容,将下列实验材料和它们的作用连起来。
风筝   检验是否带电
铁丝   淋湿后当导线
麻绳   带向高空
丝带   吸收“天电”
铜钥匙   起绝缘作用
6.哪些词句表现了实验的危险性?表现了富兰克林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这疯老头就是牛顿,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都对他肃然起敬。
1.用“       ”画出描写牛顿心理活动的句子。
2.读着“        ”的句子,我从“       ”这个字感受到牛顿研究肥皂泡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       ”这句话,感受到了牛顿研究肥皂泡的时间之长。由此,让我认识了一个            的牛顿。
3.人们对牛顿“疯”的行为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风筝实验 震惊了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上帝的怒火 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 发明了避雷针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1.给没有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_____) 巨大(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兰克林发现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人们对他的推论有着怎样的看法?在文中用“  ”画出来。
4.把画“____”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