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湖上杂诗

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七言绝句B.五言绝句C.五言律诗D.七言律诗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及朝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 清
B.袁枚 清
C.于谦 明
D.郑燮 清
3.补充诗句:
老夫心与游人异,              
A.道是无晴却有晴
B.不羡神仙羡少年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只羡鸳鸯不羡仙
4.下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心情的一句话是( )
A.葛岭花开二月天
B.游人来往说神仙
C.老夫心与游人异
D.不羡神仙羡少年
5.这首诗采用(     )的写法,写出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并对在年轻的希冀中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
A.双关
B.起兴
C.对比
D.衬托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首诗是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时写的,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所见》《咏柳》等。
B.“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的意思是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
C.“老夫心与游人异”中的“异”的意思是“不同”。
D.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并对在年轻的希冀中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和无奈。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下列字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草铺(pù)B.横(héng)野C.蓑(suō)衣D.卧(wò)月明
2.下列古诗与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稚子弄冰》——南宋 辛弃疾
B.《牧童》——唐 吕岩
C.《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D.《鸟鸣涧》——唐 王维
3.补充诗句( )
草铺横野六七里,              
A.笛弄晚风三四声
B.稚子金盆脱晓冰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才了蚕桑又插田
4.下列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B.草铺:草席。
C.横野:辽阔的原野。
D.弄:逗弄,玩弄。
5.刻画了一个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无羁无绊,自由自在,自然天真的牧童形象的一句话是( )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D.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B.“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C.“归来饱饭黄昏后”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饱”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D.诗的后两句寄寓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秋(fǔ)歌B.白(fà)C.明(jìng)D.秋(shuāng)
2.李白,字太白,号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   )
A.青莲居士 诗仙
B.香山居士 诗圣
C.青莲居士 诗魔
D.易安居士 诗鬼
3.补充诗句:
白发三千丈,              
A.缘愁似个长
B.儿童相见不相识
C.晓看红湿处
D.随意春芳歇
4.下列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 ,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B.缘:因为。
C.个:一个。
D.秋霜:指白发。
5.这首诗采用(    )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A.夸张B.比喻C.对比D.拟人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豪迈与豁达。
B.白发三千丈,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C.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D.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_。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及朝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 南宋
B.翁卷 宋
C.刘禹锡 唐
D.王昌龄 唐
2.补充诗句:
绿遍山原白满川,               
A.道是无晴却有晴
B.稚子金盆脱晓冰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子规声里雨如烟
3.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子规:鸟名,杜鹃鸟。
B.才了:刚刚结束。
C.蚕桑:桑叶和蚕。
D.插田:插秧。
4.这首诗写了下列( )季节的景象。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这首诗以(     )手法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A.白描
B.起兴
C.对比
D.衬托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景,前句是动景,后句是静景,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C.“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D.这首诗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宿石邑山中

韩翃

______________,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下列字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山霭(ǎi)B.暂(zhàn)飞C.隔(gé)D.数(shù)峰
2.这首诗的体裁是(  )
A.七言绝句B.五言绝句C.五言律诗D.七言律诗
3.下列也是出自本诗作者之手的是(  )
A.《寒食》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题临安邸》
D.《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补充诗句(  )
              ,山霭苍苍望转迷。
A.道是无晴却有晴
B.浮云不共此山齐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才了蚕桑又插田
5.这首诗写于(   )时令。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浮云不共此山齐”一句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B.“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C.这首诗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
D.这首诗一二句写晓行幽静的画面,三四句写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补全诗歌(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B.阳春布得泽,万物生光晖。
C.万物生光辉,阳春布德泽。D.万物生光晖,阳春布得泽。
2.诗歌中描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B.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C.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诗歌从眼前的(   )想到(   )
A.青春美景;时光易逝B.青春美景;长大之后的一事无成
C.景物描写;四季的变化D.景物描写;对人生的感慨
4.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   )
A.珍惜时间B.对美景的赞叹C.老来一事无成的惋惜D.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5.下列不是描写时间的诗句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七言绝句B.五言绝句C.五言律诗D.七言律诗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及朝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 南宋
B.吕岩   唐
C.刘禹锡 唐
D.王昌龄 唐
3.补充诗句( )
东边日出西边雨,              
A.道是无晴却有晴
B.稚子金盆脱晓冰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才了蚕桑又插田
4.从诗中的( )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一位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A.杨柳
B.闻郎
C.歌声
D.西边雨
5.“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用了(     )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A.双关
B.起兴
C.对比
D.衬托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B.《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C.次句” 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D.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______________。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下列字音错误的一项是(  )
A.(níng)可B.何(céng)C.吹(luò)D.丢三(là)四
2.下列(  )与作者郑思肖不属于同一个朝代。
A.李清照
B.吕岩
C.陆游
D.林升
3.补充诗句(  )
花开不并百花丛,              
A.笛弄晚风三四声
B.独立疏篱趣未穷
C.敲成玉磬穿林响
D.才了蚕桑又插田
4.下列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并,并且。
B.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C.何曾:哪曾、不曾。
D.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5.这首诗用了(  )的写作手法。
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对比D.动静结合
6.关于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B.“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C.诗的前两句融入了唐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D.诗人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1.诗题《从军行》是( )
A.词牌名B.乐府曲名C.楚辞
2.“穿”在诗句中的正确的解释是( )
A.通过
B.身披
C.磨破
D.连贯起来
3.对“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B.由此可见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C.这句诗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是对环境的描写。
D.即使“黄沙百战穿金甲”,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4.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同样出自王昌龄的诗句是( )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一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下列对作者和古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玉门关是古代重要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B.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行七首》是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C.“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返回。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听古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1.“五千仞岳上 天”横线上应填入的是( )
A.摩B.魔C.磨
2.对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夜:秋天的夜里。
B.将晓:天刚要亮。
C.篱门:篱笆。
D.迎凉:对面吹来一阵凉风。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正确的解释是( )
A.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B.中原人民的眼泪已流在胡地的尘土里,他们年复一年的向南眺望宋朝的军队。
C.中原人民的眼泪已流在胡地的尘土里,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D.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泪已流尽,这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的第二年。
4.诗句中词语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河”指的是黄河。
B.“岳”指的是泰山。
C.“三万里”长度,是虚指。
D.“王师”宋朝的军队。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以下诗句出自其中的是(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下列对作者和古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其《从军行》。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表达热爱之情。
D.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类型:听读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