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底栖硅藻同化的总能量 |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和竞争 |
C.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
D.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其主要原因一定是温度的变化 |
类别 | 玉米地 | 荒地 | 湖泊Ⅰ | 湖泊Ⅱ |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 1.6% | 1.2% | 0.4% | 0.1% |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量/初级生产量) | 23.4% | 15.1% | 22.3% | 21.0% |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 76.6% | 84.9% | 77.7% | 79.0% |
A.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
B.4个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
C.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 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
D.两个湖泊中的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10%~20%被摄入鱼体内 |
年份 | 1 | 2 | 3 | 4 | 5 | 6 |
出生率/% | 17.9 | 27.3 | 29.6 | 22.7 | 24.9 | 30.2 |
存活数/只 | 44 | 54 | 66 | 78 | 96 | 122 |
A.白唇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B.保护区进行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白唇鹿的遗传多样性 |
C.第1年到第2年白唇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D.将白唇鹿养殖在保护区内供游人观赏主要是体现其直接价值 |
A.白蚁的数量波动极易威胁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中华穿山甲也能控制白蚁数量 |
B.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C.由于中华穿山甲营地下穴居生活,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
D.白蚁发现穿山甲后,会向躲避并其它白蚁传递信息,这属于种间斗争的体现 |
A.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幼虫发生率明显高于混交林,表明其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低 |
B.马尾松阔叶林中松毛虫幼虫发生率最低,是因为其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
C.马尾松纯林中能量传递效率较高,松毛虫幼虫的环境容纳量较大 |
D.正常情况下马尾松阔叶林能维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
A.大豆、小麦和麦麸都要蒸煮的目的是为了破坏酶的活性 |
B.发酵罐发酵需要将罐内的pH控制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 |
C.发酵罐发酵类型为有氧发酵,而发酵池发酵为无氧发酵 |
D.米曲霉在发酵罐内发酵的过程主要为产生大量酱油 |
A.用血细胞计数板测量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可以采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
B.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
C.制作臭豆腐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微生物发酵产生了不同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特殊的味道、 |
D.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盐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
A.该实验中 28℃组是实验组,其余三组是对照组 |
B.实验结果表明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28℃左右 |
C.将果汁装入发酵罐时不能装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
D.酒精产生量的多少与通气条件密切相关 |
试管号 | I | II | Ⅲ | IV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 | 10 | 5 | 5 | 10 |
A.适当的搅拌,可能会缩短到达 K 值所用的时间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 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
C.若统计前未摇匀会导致统计菌数大于实际值 |
D.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准确获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
A.免耕法是让植株秸秆残茬中的能量提供给新茁利用,促进新茁的生长 |
B.免耕法可以增加土壤中作为消费者的小动物的食物来源,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C.免耕法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减少沙尘暴的出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
D.免耕法能够使自然本身的保护和营养恢复功能增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