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新称呼 | 新称呼的标准 |
第一类 | “东方国家”“亚非国家” | 地理位置 |
第二类 | “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 | 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
第三类 | “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 | 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 | 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
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糖是运往日本的大宗商品,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
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催生了以蔗糖为重要商品的洲际贸易——“三角贸易”。甘蔗种植和熬糖需要大量劳动力,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工业革命前后,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进入千家万户,糖逐渐由奢侈品变为生活日用品,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工人阶级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884年以前,中国仍大量出口蔗糖,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中国已成为蔗糖进口国。
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材料二 中晚唐诗人杜牧撰《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材料三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专家就此大胆的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并且通过“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②①④③ | D.④②③①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年份 | 户数 | 从业人员 | 注册资金 | 产值 | ||||
户数(万) | 比上年增长% | 人数(万人) | 比上年增长% | 金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金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1992 | 13.6 | 29.5 | 232 | 26.1 | 221 | 79.7 | 205 | 39.5 |
1993 | 23.79 | 70.4 | 373 | 60.8 | 681 | 208.1 | 422 | 105.9 |
1994 | 43.22 | 81.7 | 648 | 73.7 | 1448 | 112.6 | 1140 | 170.1 |
1995 | 65.45 | 51.4 | 956 | 47.5 | 2622 | 81.1 | 2295 | 101.3 |
A.经济体制改革助推民营企业壮大 | B.改革开放刺激中外合资企业腾飞 |
C.中国入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 D.科技进步带动民营企业升级换代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A.新政权的巩固 | B.社会经济的恢复 |
C.解放区的土改 | D.大众教育的普及 |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C.放弃.一边倒,方针 |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 | 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