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所示的称呼。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项目新称呼新称呼的标准
第一类“东方国家”“亚非国家”地理位置
第二类“独立自主国”“半独立自主国”国家主权独立程度
第三类“中间国家”“中立国家”“第三世界集团”同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关系
上述调整(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话语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甘蔗与蔗糖

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糖是运往日本的大宗商品,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

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催生了以蔗糖为重要商品的洲际贸易——“三角贸易”。甘蔗种植和熬糖需要大量劳动力,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工业革命前后,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进入千家万户,糖逐渐由奢侈品变为生活日用品,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工人阶级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884年以前,中国仍大量出口蔗糖,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中国已成为蔗糖进口国。


(1)依据材料,请绘制出制糖技术的传播路线。
要求:在答题卡上的世界地图中用箭头画出

(2)历史现象是紧密联系、存在因果关系的。从这一角度,依据材料和所学,结合15—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重大史实,解读甘蔗种植和蔗糖贸易。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阿房宫

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材料二   中晚唐诗人杜牧撰《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材料三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专家就此大胆的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并且通过“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以秦朝暴政而亡为视角描述阿房宫的兴废过程。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②“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
③“为维护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④“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一书中写道:“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一论述,说明英国文官制度(       
①有效借鉴了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方式       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统一
③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④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表是1992-1995年我国民营企业(私营)发展概况表(部分)。这反映出(       
年份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产值
户数(万)比上年增长%人数(万人)比上年增长%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金额(亿元)比上年增长%
199213.629.523226.122179.720539.5
199323.7970.437360.8681208.1422105.9
199443.2281.764873.71448112.61140170.1
199565.4551.495647.5262281.12295101.3
A.经济体制改革助推民营企业壮大B.改革开放刺激中外合资企业腾飞
C.中国入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D.科技进步带动民营企业升级换代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画像砖一般是一砖一画,生动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下面两幅魏晋时期画像砖的图片折射了(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农耕放牧因地制宜       ③社会分工不断扩大       ④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位科学家回忆,1951年他在陕西关中平原就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进行了深入调查,每到一处就开群众大会,宣传有关吸浆虫的科学防治知识,揭穿有些地主富农说什么“土改了,天降灾了”的谣言,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科学的威信。这些举措有利于(       
A.新政权的巩固B.社会经济的恢复
C.解放区的土改D.大众教育的普及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中英建交谈判暂时延后。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一边倒,方针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