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必须扎实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 2018-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类指数及其增速
指标名称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指数值 | 增速(%) | 指数值 | 增速(%) | 指数值 | 增速(%) | 指数值 | 增速(%) | 指数值 | 增速(%) | |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 | 258.0 | 35.0 | 325.5 | 26.2 | 442.4 | 35.9 | 597.3 | 35.0 | 766.8 | 28.4 |
经济活力 | 233.8 | 17.6 | 275.7 | 17.9 | 330.8 | 20.0 | 388.8 | 17.5 | 402.6 | 3.5 |
创新驱动 | 174.8 | 21.6 | 202.4 | 15.8 | 243.7 | 20.4 | 291.2 | 19.5 | 336.3 | 15.5 |
网络经济 | 601.6 | 66.0 | 854.9 | 42.1 | 1323.6 | 54.8 | 1962.7 | 48.3 | 2739.0 | 39.6 |
转型升级 | 144.1 | 18.0 | 145.6 | 1.0 | 150.4 | 3.3 | 160.9 | 7.0 | 162.8 | 1.2 |
知识能力 | 135.9 | 5.8 | 148.8 | 9.5 | 163.7 | 10.0 | 182.7 | 11.6 | 193.4 | 5.9 |
(图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注: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三新”)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用来反映经济新动能发展趋势和进程,其测算方法为定基法,即以2014年为基期(2014年=100),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经济活力、创新驱动、网络经济、转型升级和知识能力。
材料二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持续转动能、调结构、抓创新,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超过126万亿元, 同比增长5.2%。
(1)解读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变化中”。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正是伴随生产力转型变革的主线,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
远古时代 | 石器的使用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 |
农业时代 | 水稻等作物栽培种植技术取代采摘狩猎,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生产生活,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新阶段。 |
工业时代 | 瓦特改良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经济社会迎来跨越式质变,规模化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造, 生产力飞速发展 |
信息化时代 |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技术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说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正确性。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3)于2023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上海举办, 本次大会首次设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和“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两大主题展。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主要聚焦AI创新成果和未来产业集群布局,例如,该展呈现了影视产业中,人工智能在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主要围绕元宇宙、人工智能+艺术、智能机器人等主题展示丰富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沉浸式云游殷墟博物馆,与甲骨文“对话”。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③→⑤→⑥→①→②→④ | B.③→⑤→⑥→②→④→① |
C.④→⑥→②→③→⑤→① | D.④→①→⑥→③→⑤→② |
材料一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材料二 人民是检验党的工作的“基本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摘自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1)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什么样的执政理念?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