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其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量/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B.4个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C.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 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D.两个湖泊中的鱼吃杂草,杂草同化能量中的10%~20%被摄入鱼体内
类型:多选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是某地 1992-2001年间不同样地上松毛虫幼虫的发生量,相关叙述错误的(  )
   
A.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幼虫发生率明显高于混交林,表明其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低
B.马尾松阔叶林中松毛虫幼虫发生率最低,是因为其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C.马尾松纯林中能量传递效率较高,松毛虫幼虫的环境容纳量较大
D.正常情况下马尾松阔叶林能维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如图为酱油的制作流程,其中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该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小麦和麦麸都要蒸煮的目的是为了破坏酶的活性
B.发酵罐发酵需要将罐内的pH控制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
C.发酵罐发酵类型为有氧发酵,而发酵池发酵为无氧发酵
D.米曲霉在发酵罐内发酵的过程主要为产生大量酱油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测量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可以采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B.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C.制作臭豆腐时需要将豆腐浸入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的卤汁中发酵,微生物发酵产生了不同的代谢物使得臭豆腐具有特殊的味道、
D.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盐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了探究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制作的果汁加入果酒发酵罐中,向发酵罐中加入等量酵母菌,并分别设置不同温度,再将发酵罐与传感器相连,实时检测酒精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 28℃组是实验组,其余三组是对照组
B.实验结果表明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28℃左右
C.将果汁装入发酵罐时不能装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D.酒精产生量的多少与通气条件密切相关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号

I

II

IV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

10

5

5

10

A.适当的搅拌,可能会缩短到达 K 值所用的时间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 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若统计前未摇匀会导致统计菌数大于实际值
D.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准确获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长着少量灌木,没有乔木。现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A、B和C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不适合乔木的生长
C.A 种群数量产生波动与C 的捕食作用和B的竞争作用密切相关
D.由于C种群对A的捕食,所以 A 种群的出生率一定低于B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东北“神兽”傻狍子!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曾因滥捕导致野生狍子数量急剧减少。我国于2000 年8月1日发布: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对东北某林区一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B.t1时种群内孢子的个数量体最多,此后孢子数量越来越少
C.t2时种群内孢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t3时种群内孢子个体数量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阴生植物茎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花的树木多数是风媒花。不少种类的果实有翅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D.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有巨大的叶片,以争夺阳光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下列情况可能会使所得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或偏大,以下选项中偏差情况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未进行适当的稀释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污水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