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c、d分别为正极、负极、阴极、阳极 |
B.d极区苯酚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6H5OH![]() |
C.系统工作时,每转移![]() ![]() |
D.![]() ![]()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铜丝灼烧至表面变黑,伸入盛有某有机物的试管中 | 铜丝恢复亮红色 | 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醇羟基 |
B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 | 溶液变成红色 | 原溶液一定含有![]() |
C | 向某溶液中滴加![]()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溶液中一定含有![]()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后,冷却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 | 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 淀粉可能发生水解 |
A.A | B.B | C.C | D.D |
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突变是发生在与链霉素接触之后 |
B.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5中观察到的菌落数可能大于初始接种到该培养基上的活菌数 |
C.4号和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 |
D.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无法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 |
营养级 | 植物 | 植食性动物 | 肉食性动物 |
同化量 | 500 | Y | Z |
呼吸作用消耗 | 132 | 26.5 | 3.8 |
未被利用 | 292 | 34.3 | 3.1 |
其他部分 | X | 2.2 | 0.1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
限制酶 |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
BamH I | 5'-G↓GATCC-3' |
Sau3 A I | 5'-↓GATC-3' |
Acc65 I | 5'-G↓GTACC-3' |
Bgl Ⅱ | 5'-A↓GATCT-3' |
Kpn I | 5'-GGTAC↓C-3' |
EcoR I | 5'-G↓AATTC-3' |
A.若某基因的1个位点被EcoR I切割,能断开4个磷酸二酯键 |
B.分别用Sau3A Ⅰ和Bgl Ⅱ切割同一种随机序列DNA,前者得到的片段数往往多于后者 |
C.BamH I和Sau3A I切割产生的DNA片段,经DNA连接酶连接后不能重新被Sau3AI切割 |
D.Acc65 Ⅰ和Kpn Ⅰ切割产生的DNA片段,经DNA连接酶连接后可以重新被Acc65Ⅰ切割 |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
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
表1 花粉管发育情况统计结果
母本 | 花粉管长度正常 | 花粉管长度缩短 | 比例 |
Z58 | 46 | 54 | 1∶1.17 |
Z580E12 | 47 | 53 | 1∶1.13 |
表2 花粉管发育和结种情况统计结果
杂交组合 | 花粉管发育正常∶异常 | 种子无荧光∶有荧光 |
♀wc×♂P1 | 1∶1.11 | 1∶0 |
♀wc×♂P2 | 1∶1.08 | 1∶0 |
♀wc×♂P3 | 1∶0 | 1.05∶1 |
♀wc×♂P4 | 1∶0 | 1.02∶1 |
雌配子 雄配子 | ipe1(可育) | ipe1-基因盒子(可育) |
ipe1/ipe1 无荧光种子 | ||
成分 | MgSO4 | NaH2PO4 | 蛋白胨 | FeCl3溶液 | 水 | 琼脂 |
用量 | 5g | 7g | 15g | 500mL | 7g | 20g |
A.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pH呈弱碱性,其中琼脂不是营养物质 |
B.白地霉采用了平板划线法,桔梅奇酵母采用了涂布平板法 |
C.白地霉不能利用与普切明酸结合后的铁是出现红色抑菌圈的原因 |
D.补足Fe3+可以使桔梅奇酵母对白地霉的抑制效果逐渐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