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还。

(《展喜犒师》)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桓公是以A纠合B诸侯C而谋D其不协E弥缝F其阙G而匡H救其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表恭敬,与材料一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B.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辅臣,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意思相同。
C.用,因,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为不用恩也”的“用”意思不同。
D.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指出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而这两个原因都跟晋文公有关,与秦穆公并无直接关系,这为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埋下伏笔。
B.由材料二可知,展喜能成功劝退齐侯,固然与展喜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善于言辞等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展禽也功不可没。
C.烛之武和展喜都引用历史事实,让史实成为说理的有力证据,烛之武援引秦穆公被晋君恩赐、晋君言而无信的史实,展喜援引周公、大公的史实。
D.烛之武和展喜都措辞谦恭,礼数周到,在与对方交涉过程中并不直接表达自己出使的目的,展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5.与烛之武相比,展喜面对的形势及其所用游说策略有何不同?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蘩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蘩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蘩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蘩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

[周冲由中门进,穿一套白西装上身。]

      妈,我现在喜欢一个人。

周繁漪   哦!(证实了她的疑惧)哦!……这个女孩子是谁?

      她是世界上最……(看一看繁漪)不,妈,您看您又要笑话我。反正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

周蘩漪   可是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

      自然没念过书。这是她,也可说是她唯一的缺点,然而这并不怪她。……但是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

周蘩漪   你真是个孩子。

   冲 (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

周蘩漪   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

……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蘩漪,不说话)

周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为   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蘩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蘩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蔡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蘩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蔡漪面前。]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要下跪。]

周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冲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冲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冲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节选自曹禺《雷雨》,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蘩漪说药苦,既指这种药本身味道苦,更指多年来她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精神上的苦。
B.从“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一句可以看出,蔡漪对周朴园的了解,她知道周朴园必定不会理解和同意周冲天真的想法。
C.“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一句表明,周朴园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是将他们的异常表现视为“有病”。
D.“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一句表明,周朴园虽然对妻子蘩漪没有多少温情,但对孩子还是有一定程度关爱的,还是会为孩子着想的。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喝药这一场戏,显示出了周朴园和蘩漪性格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读者也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
B.在“喝药”这一场戏中,四凤台词不多,形象并不鲜明,个性也不典型,但她在情节发展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文中蘩漪的相关舞台说明,很好地揭示了蘩漪从一开始的痛苦,到反抗,最后无奈接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D.从周萍的台词和相关舞台说明,可以看出周萍的软弱和痛苦,他起先是站在母亲一边的,后来屈服于父亲的威压。
3.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中画线语句的潜台词。
(1)倒了?哦?
(2)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4.有人说蘩漪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孟子就不这样。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②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万,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记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延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形容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③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④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股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这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却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孔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比较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并论述了差异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B.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时“礼”对于各国之间的征伐还有一定约束力,战事方式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
C.孟子生活在战国前中期,这时战国七雄虽已准备长期的大厮杀,但参战人数有限,社会动乱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
D.把孔孟的差异、春秋与战国的差别的原因归之为人口、交通等,这虽有事实根据,但没有揭示根本原因。
2.根据本文观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说明孔子认为恶是人的本性。
B.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
C.孟子对“礼”不重视,因为在孟子看来,周礼早已不能恢复,改弦更张才有济于社会。
D.我们今日读《四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其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紧张”,孟子担忧、害怕,不如孔子轻松、坦荡、悠闲。
B.②“以前”,就是指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的西周时期。
C.③“强迫性”,孟子的性善论带有强迫性,它强迫人们保持性善的天性。
D.④“低水准”,作为人类早期的平等思想,孟子的平等思想朴素、亲民。
4.为更好梳理文章脉络,小明制作了一份《孔孟》第1—5阅读表格,请根据文本信息,帮助其完成该表格。
孔子孟子
差异轻松愉快、悠闲坦荡凡事紧张
对人性看法人性本善
重视不重视
原因个性不同
《论语》和《孟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5.联系教材,说说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有哪些内容印证了本文哪些观点。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宴,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用《乡土中国》的理论来阐释材料首联所写场景,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B.长老统治C.孤立隔膜D.男女有别
类型:整本书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照亮
C.君子不齿                       齿:提及
D.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类型:文言小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_____________ ,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职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有人不理解,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任务,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 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 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 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 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 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 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 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 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 王曰:春子! 春子! 反! 何谏寡人之晚也? 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 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 莫敢谏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 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

文本二: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干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收。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一个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

(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农民的的生存状态。
C.苍苍婆自己也很不幸,但还是对大鲁二鲁报以同情和关爱,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表现了金井人朴素的温情。
D.“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到浆果自身的美丽。
2.小说中关于曹大平夫妇涉水采浆果的描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部分的描写,承接着上文“……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的情节,曹大平夫妇也是采浆果大军中的一员。
B.文段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比喻等手法,把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地表现在读者眼前。
C.曹大平跌在水里生了病,浆果采摘不成了,还连累了老婆不能下田干活,真是“一举两失”,生活顿然无望。
D.曹大平夫妇的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与大鲁二鲁兄妹的勤恳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无法抵制诱惑的形象。
3.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将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开篇有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其中“作奇传”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整部小说写的是奇人、奇事、奇境、奇思、奇情、奇物、奇趣,甚至还有奇语”。

(1)《红楼梦》中有很多“奇事”和“奇物”,请你各概括两件。
(2)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奇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类型:整本书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