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
(《展喜犒师》)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桓公是以A纠合B诸侯C而谋D其不协E弥缝F其阙G而匡H救其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对方,表恭敬,与材料一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
B.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辅臣,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意思相同。 |
C.用,因,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为不用恩也”的“用”意思不同。 |
D.乃,于是,就,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 |
A.材料一开头指出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而这两个原因都跟晋文公有关,与秦穆公并无直接关系,这为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埋下伏笔。 |
B.由材料二可知,展喜能成功劝退齐侯,固然与展喜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善于言辞等个人能力密不可分,但展禽也功不可没。 |
C.烛之武和展喜都引用历史事实,让史实成为说理的有力证据,烛之武援引秦穆公被晋君恩赐、晋君言而无信的史实,展喜援引周公、大公的史实。 |
D.烛之武和展喜都措辞谦恭,礼数周到,在与对方交涉过程中并不直接表达自己出使的目的,展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5.与烛之武相比,展喜面对的形势及其所用游说策略有何不同?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