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患病男孩同时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B.SMA的致病原因是SMN1 基因碱基的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 |
C.患病男孩的染色体异常是由于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Ⅰ性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 |
D.SMA 遗传病可以通过 B超检查等产前诊断进行治疗 |
水生生物种类 | 分布 | 食性 | 藻毒素含量(ug/g干重) | |
微囊藻暴发初期 | 微囊藻暴发期 | |||
微囊藻 | 浮游 | —— | 2.03 | 7.14 |
铜锈环菱螺 | 底栖 |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 0.63 | 3.69 |
鲢鱼 | 水体上层 | 主要以浮游藻类为食 | 1.05 | 12.936 |
翘嘴红鲌 | 水体中上层 | 以鱼、虾为食 | 1.11 | 35.91 |
鲤鱼 | 水体下层 | 以有机碎屑、幼螺、藻类等为食 | 0.47 | 11.07 |
A.微囊藻的增殖必然导致湖泊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
B.表中生物不同分布体现了湖泊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
C.鲢鱼与鲤鱼不同食性说明两者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
D.翘嘴红鲌属于所调查水域的最高营养级生物 |
被捕食者 捕食者 | 乙 | 丙 | 丁 | 戊 |
甲 | √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A.这5种生物构成了该河流的生物群落 |
B.表中的食物关系能构成4条食物链 |
C.理论上甲的同化量应为8×107 kJ |
D.丙的碳元素不可能流向丁 |
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
B.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 |
D.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
A.T菌群呈S型增长,培养约20小时后达到K值 |
B.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
C.Z细菌将胞内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
D.Z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pH一定小于4.0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B.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
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
A.两者是竞争关系 |
B.b时间段内甲数量增加,乙数量减少 |
C.两者是捕食关系 |
D.若引入丙以甲为食,则乙的数量会增加 |
A.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的含量稳定在3.9~6. 1m mol/L |
B.图示中,当血糖升高时胰岛 B细胞可接受3 种刺激,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
C.③与IR 结合后,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
D.若②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会引发糖尿病 |
A.蜜蜂的DNA 甲基化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 |
B.表观遗传中的分子修饰只发生在DNA上,不能发生在其他物质上 |
C.甲基化可能通过影响RNA 聚合酶与调控序列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 |
D.DNA甲基化造成的表观遗传现象仅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 |
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A.![]() | B.![]() | C.![]() | D.![]() |
A.碱基对替换 | B.染色体交叉互换 | C.染色体易位 | D.染色体自由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