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 后代 | 亮红眼♂×朱红眼♀ | 亮红眼♂×朱砂眼♀ | 亮红眼♂×猩红眼♀ | |||
野生型 | 突变型 | 野生型 | 突变型 | 野生型 | 突变型 | |
F1 | 57♂:66♀ | 0 | 77♀ | 63♂ | 0 | 114♂:110♀ |
F2 | 116♂:118♀ | 90♂:92♀ | 75♂:79♀ | 110♂:109♀ | 0 | 227♂:272♀ |
A.Ⅱ3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 |
B.Ⅰ4和Ⅲ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18 |
C.若Ⅱ5与Ⅱ6再生一个孩子,其基因型可能有4种 |
D.Ⅱ7与Ⅱ8结婚,生下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402 |
A.补充外源抗利尿激素可对尿崩症患者进行治疗 |
B.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会造成Na+重吸收障碍 |
C.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的过程中,下丘脑均可作为效应器 |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和K+的重吸收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甲病致病基因 |
B.10号个体为O型血且为甲病患者的概率为1/17 |
C.AB血型的个体红细胞上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人群中AB血型个体占1% |
D.11号个体为A型血且为甲病患者的概率为1/25 |
A.研究表明斑马鱼受精卵中的mRNA均来自雌配子细胞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3h前合成的蛋白质均来自这些mRNA,3h后胚胎自身的基因才开始转录。据此推测基因型为Nn的雌鱼与nnG的雄鱼交配,一半子代最早能在3h后检测到绿色荧光,一半子代始终检测不到绿色荧光 |
B.基因型为IiNn的雌鱼与基因型为Iinn的雄鱼交配,子一代继续自由交配,子二代成体雌鱼中能产生正常卵细胞的占5/8 |
C.基因型为NnG的斑马鱼自由交配,子一代继续自由交配,子二代成体中基因型为nn的比例是1/6 |
D.基因型为IiNn的斑马鱼自由交配,子一代继续自由交配,子二代受精卵中一定无法正常发育为成体的比例为1/3 |
组别 | 亲本 | F2表型及比例 |
① | 突变体甲×毛籽棉 | 光籽∶毛籽=3∶1 |
② | 突变体乙×毛籽棉 | 光籽∶毛籽=13∶3 |
③ | 突变体丙×毛籽棉 | 光籽∶毛籽=9∶7 |
A.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Ⅱ6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 |
C.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6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产生XAb的配子 |
D.若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 |
杂交组合 | 亲本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1 | 褐色雌鼠甲×黑色雄鼠丙 | 黑:褐:白=3:3:2 |
2 | 黑褐相间雌鼠乙×黑色雄鼠丙 | 黑褐相间:黑=1:1 |
3 | 组合1子代某黑色雌鼠丁×黑色雄鼠丙 | 黑:棕黄=3:1 |
植株(表现型) | 自交一代植株数目(表现型) |
野生型(A低B低C高) | 150(A低B低C高) |
Ml(A低B低C高) | 60(A高B低C低)、181(A低B低C高)、79(A低B低C低) |
M2(A低B低C高) | 122(A高B低C低)、91(A低B高C低)、272(A低B低C高) |
M3(A低B低C高) | 59(A低B高C低)、179(A低B低C高)、80(A低B低C低) |
A.从Ml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与M2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只出现(A高B低C低)和(A低B低C高)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一定是1:1 |
B.从M2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中,纯合基因型个体数:杂合基因型个体数一定是1:1 |
C.M3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说明其中一个同源染色体上一定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了一个片段 |
D.可从突变植株自交一代中取A高植株与B高植株杂交,从后代中选取A和B两种成分均高的植株,再与C高植株杂交,从杂交后代中能选到A、B和C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