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分裂细菌中间部位形成的Z环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质膜缢缩形成的环沟相似 |
B.FtsZ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原因是FtsZ蛋白结构稳定 |
C.当加入GTP时,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催化功能 |
D.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原因是BSA不会在GTP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 |
+ | + | + | 1364 |
a | b | c | 365 |
a | b | + | 87 |
+ | + | c | 84 |
a | + | + | 47 |
+ | b | c | 44 |
a | + | c | 5 |
+ | b | + | 4 |
A.9.2 | B.10 | C.10.6 | D.15 | E.18 |
A.9.2% | B.10 | C.10.6% | D.18 | E.18% |
A.13.6% | B.15.1% | C.27.4% | D.50% |
A.胚胎干细胞 | B.单能干细胞 | C.多能干细胞 | D.全能干细胞 |
A.trbl基因在增殖期I开始转录 |
B.Trbl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由trbl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 |
C.Akt可以促进NSC脱离停滞期、能促进细胞分裂 |
D.dILPs可能是一种激素分子,通过与细胞内的Akt结合可抑制Trbl发挥作用 |
组别 | 亲本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实验一 | A×纯合正常雄果蝇 | 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
实验二 | B×纯合正常雄果蝇 | 62正常(♀):62褐眼(♀): 65正常(♂):63褐眼(♂) |
实验三 | 实验二的子代褐眼 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 25正常(♀):49褐眼(♀): 23正常(♂):47褐眼(♂) |
A.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B.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C.实验三的子代雌、雄果蝇中,褐眼∶正常眼≈2∶1,可能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
D.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 |
A.FA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B.Ⅱ4体内一定含有G6PD基因,且该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可能随机性失活 |
C.若Ⅲ8与Ⅲ10婚配,则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8 |
D.若Ⅱ6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1/22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
母本 | MDMD | MRMR | MDMD | MDm |
父本 | MRMR | MDMD | MDm | MDMD |
F1种子育性 | 可育 | 可育 | 可育 | 1/2可育 1/2败育 |
A.2种配子,比例为1:1 | B.2种配子,比例为2:1 |
C.2种配子,比例为1:2 | D.3种配子,比例为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