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推进技术在太空探索中有广泛的应用,其简化装置为如图1所示,它由长
L=1m、内外半径分别为
R1=0.1m和
R2=0.3m的同轴圆柱面和半径为
R2的两圆形电极组成,并将其分为长度相同的电离区I和加速区II。电离区I充有稀薄的铯气体,仅存在方向沿轴向的匀强磁场,内圆柱表面材料的逸出功
W=5.0eV,在波长
λ=124nm的光照射下可以持续向外发射电子,电子碰撞铯原子,使之电离成为一价正离子。I区产生的正离子(初速度可视为零)进入电势差
U=3.64kV的加速区II,被加速后从右侧高速喷出产生推力。在出口处,灯丝C发射的电子注入正离子束中中和离子使之成为原子。已知铯离子质量

,电子电荷量

,电子质量

,普朗克常量与光速乘积

。不计离子间、电子间相互作用。
(1)求内圆柱表面发射电子的最大初速度
vm;
(2)若I区所有光电子均不会碰到外圆柱面,求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
Bm;
(3)若单位时间内有
N=10
18个铯离子进入区域II,试求推进器的推力
F;
(4)为提高电离效果,一般不分I区和II区,在整个圆柱面区域内加载方向沿轴向的匀强磁场和同样的加速电压
U,如图2所示。光电子在磁场中旋转的同时被加速,电离出更多的离子。以圆柱面中心轴线为
x轴、左侧电极圆心
O为原点,建立坐标
Ox,若刚被电离的离子初速度可近似为零,单位时间内离子数密度

,其中

(垂直
x轴截面分布情况相同),试求推进器的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