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
D.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以裂变,但对进城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地方认同”仍有助力。 |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
B.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
C.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化石”植物通常___①___:一是起源古老,分类系统位置孤立;二是形态特征从一个较为久远的地质时间点到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三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分布于一个或多个狭小区域。
“活化石”植物具有___②___。相比化石,“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此外,许多“活化石”植物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例如,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可以食用;杜仲的树皮是重要的中药材。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可能仅存在于“活化石”植物中,___③___,这些化合物可能难以再次获得。
与其他植物相比,“活化石”植物的野生植株数量非常少,且因分布于一个或者多个狭小区域,野外灭绝的风险更高。它们的形态特征长期稳定、遗传多样性低,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较低。所以,保护“活化石”植物刻不容缓。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4年1月5日,以“激情迎亚冬冰雪暖世界”
“冰雪像孩子一样纯洁,哈尔滨冰雪暖世界……”随着激昂澎湃的歌曲,冰上舞者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绚墨舞台”被各色灯光照射得___A___。本次开幕式首次在冰雪大世界上演一场“冰与火”的碰撞。燃烧着的“火魔方”在舞者手中翻滚着,冰雪的纯洁与火焰的热烈完美融合,冰音符映出火红的跳动,共同谱写出一首视觉盛宴的赞歌。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冰为体,以光为魂,展现冰雪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81万平方米的冰雪王国里,有___B___的43米主塔冰雪之冠、典雅大气的冰心筑梦,还有浪漫梦幻的穿越城堡、绮丽缤纷的数字冰林……大大小小的景观美不胜收,令游客们___C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泥人是以泥土为原料的人像雕塑。 |
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C.这件事极为重要,请你务必办妥。 |
D.这种艺术形式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
A.①处 | B.②处 | C.③处 | D.④处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杜荀鹤
只共寒灯坐到明,塞鸿冲雪一声声。
乱时为客无人识,废寺吟诗有鬼惊。
且把酒杯添志气,已将身事托公卿。
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外寒夜里下着雪,鸿雁发出一声声的哀鸣,这场景为诗歌营造了凄凉氛围。 |
B.“有鬼惊”渲染了废寺的荒凉,暗示“乱后”的社会背景,烘托出诗人悲凄心境。 |
C.古人常借酒浇愁,诗人却说喝酒“添志气”,表现出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形象。 |
D.这首诗言浅意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巧妙结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④断以蒯聩⑤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
(节选自《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①嗺:口动的样子。②瘖:同“喑”,哑。③圉:马圈。④隽不疑:昭帝时为京兆尹。⑤蒯聩:春秋时卫灵公世子,逃亡国外,灵公死后,孙辄继位,他要回国争夺帝位,辄拒而不纳。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A.无,指无论、不分,与《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意思相同。 |
B.人事,指人力所能及的事,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尝从人事”中的“人事”意思相同。 |
C.因,指依循,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的“因”的意思不同。 |
D.信,指果真,与《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信”意思不同。 |
A.君主治理天下要让群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借助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
B.大禹治水,兴修水利,但不能使江河西流;后稷垦荒,引导百姓务农,却不能让禾苗在冬天生长。君主不是圣人,所以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
C.如果根据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根据技能安排合适的事情,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到有压力和困难,也不会因无法胜任而出现过失。 |
D.唐太宗认为用人要以德行、学识为本,使用合适的人才是治国的关键;王珪认为臣子要有学问,要能借鉴前人的言行处理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线
尹杰
陈友金找到了那个线头。它和一捆缠绕在德式收放绞盘上的被覆线一起,冷静地泡在一滩红色的水里,也分不清这红色是夜空的反光还是血染成的。是比散不尽的硝烟还稀薄一些的哼哼声,牵引陈友金在一个弹坑里找到了它们,它们的旁边守着一个被炮弹片划开肚皮的士兵。按照命令,陈友金的任务执行到这里就算完成一步了。为了抢在阻击战最佳时机到来前就架设好这条传送命令的管道,所以每隔一段就安排了一个和陈友金在同一时间执行同样任务的电话兵,把几个电话兵各自完成的任务连接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大任务。陈友金从那汪血水里拎出绞盘,他只有接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那些之前自己做的和别人正在做的,才能都继续有意义下去。
一路都是下坡,被血水浸过的被覆线在陈友金背上旋转出一长串不间断的吼声。这可比用线拐子放线快多了。这冲锋号一般的吼声吼得越长,他越觉得轻快。身子冲破了板结的冰甲束缚,也渐渐热乎起来,①那身冰和泥的混合物,在被自己撞击出的风中成熟得裂成了一个个灰枣,扑拉拉撒了一路。只是往下的山坡越来越陡了,在半空中侥幸躲过航空炸弹的雪也终于飘落下来,使夜光下本就结了一层粉红色马口铁薄冰的坡面更滑了。接连蹾了几个屁股蹲儿,陈友金索性不起来了,不如就这样一路哧溜滑下去。下坡的冰面先是抛光了陈友金屁股和大腿上的那层泥浆,一路碾出的泥粉在他身后撞碎了的风中周旋着,现在正打磨裤子最外面那层补丁。陈友金平时厚实地囤积这些补丁就是为了今天来削平它们,使它们单薄下去的。手边只要有碎布头,又有像碎布头一样零散的间隙,陈友金就会把它们全打在棉裤上。他这是在给自己拼制一辆能飞驰下山的战车。他驾驭这些布质的轮子,就像骑上一只插上翅膀的老虎,可以让那根黑皮线顺着山坡曼延得更快更顺滑。
下山这一段进行得如此顺滑,陈友全觉得还因为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那被血水浸泡过的绞盘正发出越来越尖锐的啸叫,研磨出越来越密实的刺鼻血腥味,试图掺进已被硝烟熏黑并占据的空气中去。在那啸叫的音高达到顶点时,陈友金感受到一股突发的向后拽的力量,发出一声叹息的绞盘就像中弹死去了一样,在背上沉入无边的寂静。陈友金知道这盘线已放到头了。
陈友金还没卸下绞盘,就感觉到来自不远处两束目光的烧灼。②他触电一样站起来,拖着尾巴倒退了两步,立刻又把自己放倒在山坡上。谁?我!你是谁?……那两束目光这次用沉默来回应,一股亲切感却暖暖地淌遍了陈友金全身,他突然意识到他们使用的都是祖国的语言,是同一种话语。吞咽回已硬到了舌尖的恐惧,陈友金发现那两束目光分明是方形的,而且射出来的是夜空的红色,目光后面则是一团浓重的黑夜。
两人把脸对在一起,陈友金才知道那目光其实是眼镜片的反光。你怎么还在这里?你的线头呢?我的线头?哦,在这里。那眼镜片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一个线头递到陈友金手里。陈友金把两根线头连接在一起,说,快去布线吧,对你见到的首长讲,这山丘后面需要一副担架。
陈友金为那豁开肚皮的战友庆幸,终于见到人了。他准备现在就回到他身边去,并以那里为隐蔽点,看好这两条线路。拔脚前,他转头对那两个眼镜片说,你怎么还不走?③我怎么走,我只是替别人在这里等你。替别人?他人呢?牺牲了,就在你不远处躺着……陈友金一下子被一股更浓烈的血腥味呛住了,一定又是前面那轮照明弹和炸弹投下的罪恶。
我本是想帮他把线拉过去的。那人的话里也带着一股血腥味。我知道你们的任务是什么,可我的腿已经完全不能动了,我想是被打断了,从那电话兵身上刚解下这捆线和这部电话机,我也被打中了。我就在这里等你,我知道你会来。
那人喘着粗气说完这句话就好像已经耗尽了力气,完全没进了冰冷的黑暗中,连眼镜片的反光都看不见了。
陈友金边放线边固定,想快也快不起来。这捆线既没有线拐也没有绞盘,他只能把它们挎在肩上,另外他肩上还多了一部又湿又黏的电话机和一个皮质文件包。陈友金却觉得现在自己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友的生命。④他战车一般沉重地驶入这已被冻得黑黑的、硬硬的后半夜,他要用一根被血浸泡过的铝线连接这黑夜和必将到来的黎明。他打开一块带链的怀表的表盖,这是刚才那位参谋交给他的——这个断了腿的人说自己是团作战参谋。陈友金发现怀表上那三根长短不一的指针还停留在之前看到的位置,与那一圈均匀分布的罗马数字一起,发出清冷的荧荧幽光。也许是参谋受伤时,巨大撞击破坏了怀表齿轮的啮合和游丝弹性的释放,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这表已经不走了,就像一块废铁,可他还是把它塞到陌生战友的手中。陈友金又上了上表弦,希望这三根指针能出现奇迹再次旋转起来,自己也好有个时间上的参照,至少也能得到些安慰。他把表和表链收成一团,放回衣兜,用手压了压。战斗结束后他还要把它还给参谋,说不定还能修好,出发前那些从团部传来的分割白天黑夜的报时,可能就来自这三根曾经旋转自如的指针。可陈友金回国后再也没有寻找到他。
已是满头白霜的陈友金望着火红的夜空,回想上午看到的怀表展示在博物馆里的样子。它被打开表盖,平躺在展示柜玻璃后面一块红色的金丝绒上,表壳沉淀着流淌的岁月、青绿色的痕迹,表门和表盘也像陈友金暗沉的脸一样不再鲜亮。那三根指针几十年来从没有转动过,已牢牢钉在了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而且在泼洒了浓墨的夜晚,它已经不会再刺啦啦燃烧着发出荧光。
(节选自《绿洲》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金平时会利用零散的间隙把碎布头打在棉裤上,使棉裤更加耐磨,这样顺着山坡下滑布线时就会更顺畅。 |
B.陈友金所带的绞盘被战友的血水浸泡过,他觉得自己下山时“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 |
C.“祖国的语言”“同一种话语”给陈友金以“亲切感”,消除了他的恐惧,使身处异国、面对危险的他得到一种慰藉。 |
D.陈友金既背负着实体的线、电话机、皮质文件包,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 |
A.句子①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陈友金身上“冰和泥的混合物”碎裂后的形态。 |
B.句子②中“站”“倒退”“放倒”三个动词,表现了陈友金发觉被人注视时的警惕和紧张。 |
C.句子③中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语言简洁,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 |
D.句子④中“黑夜”“黎明”具有象征意义,“黑夜”指正在经历的战争,“黎明”指战争胜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动物史,主要探讨历史上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关系,强调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动物史研究是继“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之后,历史学研究再次出现的一个转向。
从学科意义上来讲,动物史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里特·瑞特芙教授的著作《动物庄园》(1987)。在该书中,瑞特芙研究了19世纪英国的人与动物关系的根本转变,认为人类侵占了动物权力,并最终使动物沦落为人类操纵的对象。本书也被认为是动物史学起源的奠基之作。
历史学家之所以对动物产生浓厚兴趣,主要源于他们对动物是否具有能动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再思考。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科学史教授唐娜·哈拉维等人普遍认为,动物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成为解释人类历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视角,因此动物必须被纳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予以考察。
2004年,哈里特·瑞特芙在《动物星球》一文中认为动物研究已经从边缘地位进入到欧美史学界的主流。尤其是近10年来,西方动物史研究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欧美学界不仅出版丰富的学术论著、文集和研究指南探讨动物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且高频次组织以动物史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对动物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加以思考。动物史研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表明历史学家不但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且倾向于将它们作为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历史中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而不是将它们继续孤立在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缘。
动物史研究的中心是突出人与动物互动、共生关系的书写,其主要目标在于记录和反映动物的真实生活,并展示动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动物史研究涉及主题广泛,研究范围从早期的狩猎活动到现时代的宠物饲养、转基因动物等领域。与此同时,西方史学界还出版了涉及狩猎史、动物驯养史、宠物史、动物园史、马戏动物史、兽医史、实验动物史以及动物屠宰史等各种主题的动物史著作。这些著作的大量涌现,充分表明动物史研究在西方史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动物史研究的路径取向多元化,环境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城市史、医疗史等研究领域都开始注重吸收动物元素,力图进一步丰富各史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例如,环境史力图表明动物与植物、景观一样,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推动变革的媒介;文化史把动物描绘成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经济史则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为了食物、劳动、服装、娱乐而控制、商品化和塑造动物的;医疗史则通过研究动物试验,以达到知识探索的目的,以及理解动物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建构的。
此外,动物史研究还借鉴了诸如全球史、情感史等新兴史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以全球史为例,将动物纳入全球史研究,历史学家可以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认识动物在人类文明互动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历史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中也认为动物在跨越和环绕大西洋的人员、知识、资本、货物和思想的流通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如果没有从欧洲带来的动物,定居者的拓殖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一些动物的繁殖和传播远远超出人类的控制,有时甚至对殖民者本身构成威胁。克罗斯比不仅赋予了动物以重要性,而且还赋予了动物某种程度的能动性。当然,通过全球史视角,历史学家也可以关注非欧洲地区,并从世界不同地区的动物交流实践中获得新的启发,有助于突破欧洲中心论的书写范式。
此外,跨学科研究是动物史书写的重要特色。可以说,自从动物史作为西方史学的一个分支出现后,就开始走上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之路。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历史学教授苏珊·南希认为从事动物史研究,必须提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吸收和借鉴诸如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并与行为学、生态学、动物福利学、兽医学等自然科学进行密切合作。
总之,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动物史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一方面,由于动物史以人与动物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焦点,以关注人类与动物共同历史命运为价值取向,展现出独特的学术魅力,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历史进程的新理解。另一方面,动物史诉诸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突出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动物史研究的兴起再次表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历史是所有生物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西方动物史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如何获取可信、有限的史料,在无法直接体验动物视角和感受的情况下如何准确理解动物主体性,如何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等都对历史学家们构成了挑战,考验着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
(摘编自肖文超《动物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特英的《动物庄园》一书被视为动物史学起源的奠基之作,2004年瑞特芙在《动物星球》一文中认为动物研究已进入欧美史学界的主流。 |
B.近10年来,西方动物史研究成绩斐然,欧美学界不仅著作丰富,而且研讨频繁,这使得历史学家愿意承认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
C.历史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如社会史、政治史、城市史等,都开始注重吸收动物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动物史研究的路径取向多元化。 |
D.世界的历史是所有生物的历史,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动物史研究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A.有学者认为必须将动物纳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因为动物的生活、经历和死亡是解释人类历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视角。 |
B.随着动物史研究的主题和范围越来越广泛,西方史学界涌现出了大量涉及各种主题的动物史著作,可见西方动物史研究形势大好。 |
C.环境史、文化史、经济史、医疗史等历史学研究领域对于动物的研究,切入角度不同,展现出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
D.目前西方动物史研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凭借历史学家的智慧和学识,解决这些难题不在话下。 |
A.原始部落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双脚计数,因此没有20以上数字的概念,但他们却清楚记得自家羊群的数量,因为他们用脑海里的图像计数。 |
B.安德鲁·伊森伯格在《美洲野牛的灭绝》一书中讨论了美国大平原上美洲野牛几近灭绝的问题,将动物研究与美国西部移民历史联系起来。 |
C.人类将猫带到世界各地并让其自由生活在野外环境中,澳大利亚每年有超过3亿只动物死于猫口,从生态学角度说这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
D.发掘商代殷墟墓葬时发现一只狗,骨骼检测的结果表明,狗的食物结构的变化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古人食物结构的变化轨迹完全同步。 |
A.动物史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至今也才四十年左右。 |
B.动物史研究不是单独研究动物,而是将动物置于人类中来研究。 |
C.动物史研究致力于展示动物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威胁。 |
D.提升跨学科研究能力,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有助于动物史研究。 |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偏爱这种大山大川,因为在山川之间,我们能够明心见性,最终能够想明白了,九万里悟道,最终诗归田园,所以遁隐红尘,然后沉醉在自然的美景里头流连忘返。就像陶渊明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每当读到右岸,我的内心就会燃起一种强烈的难以言表的激动,然后不知所以,但是一往情深无法停止,也无法熄灭的一种强烈的对自然的爱。
每当想到《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就会想到那里:驯鹿逐苔藓而栖,月光下萨满起舞,繁星低垂于夜空,篝火旁人们载歌载舞到天亮。然后天亮的时候,大家又知道在漫山遍野森林之间弥漫着薄纱一样的雾,当阳光穿破那一层薄雾的时候,就是山林苏醒的时刻。那一刻,我们置身于那样的山前平原,我独身立于旷野之中无人的江边,然后对流水诉说心事,然后给山峰寄托哀愁。自然给人的美感是无法用语言彻底描述的,大家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当然,如果是一年四季,大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之前给大家介绍过那种感受,如果你曾经有幸在这样的地方短暂生活过。你知道,只要春来,就会草木发芽,大地回春,花开遍野,蝶飞蜂舞,非常的美;如果到了夏天,阳光照射,热量充足,万物生长,郁郁葱葱。等到深秋,燥热逐渐,昼短夜长,万山金黄,全是叶子;如果等到冬天,寒风骤起,万物肃杀之时,月光清冷,天地一白。
当你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然后你在想,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已经在这样慢慢的旋转了。天体行星的浪漫在于我们只是其中转瞬而逝的、渺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值一提的一个瞬间,但是自然从未改变过,所以岁月流转,人来人往,这些是无可转逆的,唯一不变的就是额尔古纳河缓缓奔流,地久天长。
古代的文论家是相当重视文章的声音节奏的。为什么古人那么讲究文章的声音节奏?这是因为汉语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具有其他语种的文学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艺术魅力。比如丰富的乐音,整齐的音节,不同的声调,多样的押韵方式等,这些都可将汉语言独特奇妙的乐感体现出来,特别是“文气”和“单音节性”,更是汉语言文学的“特产”。关于“文气”,我们姑且不论而就“单音节性”来说,林语堂曾有过十分精彩的阐述。
林语堂从汉语的“单音节性”入手,探讨了中国文学的美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而且认为这种语言的音乐美在别的语种中是“绝难想象的”。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将中国散文作家的讲究词法、追求汉语的“语言价值”与社会传统和中国人的心理习惯联系起来。由此可见,
汉语言的音乐性是别的语种难以比拟的,因此,落实到散文创作上,这种音乐性也就有其突出表现。
外界说起东北的“貂”文化总是带上一点“既豪又土”的酸酸的微妙,在今天,如果不对审美进行评判,单纯与消费能力挂钩的穿貂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进步。放在古代,不是买不买得起,而是敢不敢穿的问题。上乘的貂、狐、猞猁狲、银鼠、海龙(海獭)、虎、豹等为细裘,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鹿、狼、猪、羊皮毛等为粗裘,为宫中底层杂役或平民百姓所用。“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皇帝穿貂是展现“朕打下了江山”的优越感,平民穿貂却要冒着僭越获罪的风险。
貂属哺乳纲,鼬科,
肇兴于东北地区的清朝统治者,对貂皮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类似于汉高祖建立舆服制度,清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用貂制度。东北紫貂皮早在汉代就名满天下,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紫貂是皇帝的专用品,其余人非赐不得用。皇后、亲王和贝勒等只能用薰貂。《天工开物》介绍说:“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皮仅成一裘。”以当时皇室用紫貂皮均价20两银子一张的情况来看,“五花马,千金裘”的说法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