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食物 赵瑜 ①母亲曾经在海口生活数月,不论我请她吃当地何种食物,她都是拒绝的,本能地觉得不好吃。而她喜欢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一个远大于食物本身的故事。 ②母亲所做的食物,大都和时间、力气有关。母亲几乎是一个村庄的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里,有数不清的平原上的炊烟,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母亲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出生的村庄。所以,一说起母亲,我就会想到我出生的院子、村庄,以及村庄外属于我们家的几块麦田。这些劳作和生活的场景,就是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年幼时我就知道,村子里许多孩子的母亲做的食物比我母亲做的食物好吃。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是最初的食物启蒙。 ④从种麦子开始,一直到麦子收割,母亲全程参与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她珍惜每一粒麦子,面粉打出来以后,她会用一种规格极细的筛子再次对面粉进行细筛,这样,粗的面粉被做成一种馍馍,供父母和我们兄妹吃;而细筛白面馍,是专门给爷爷吃的。 ⑤食物的匮乏,让面粉也有了身份的差异。那时的乡村,强调长幼有序,尊老的人才会获得大家的认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麦子不再紧缺,我们这些小孩子渐渐也能吃到细面馒头了。以后的时间里,只要吃到馒头,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母亲做的馒头,成为一个地址、一个标签。 ⑥母亲的食物是众多颜色中最清晰的白色,馒头的白、面条的白及米粥的白。母亲的食物,是众多河流中最宽阔的那条,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舒适的秋天,是秋天的树叶落在地上后的沉醉,是我不论走多远都洗不掉的黄河的底色。 ⑦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外面漂泊多年,饮食习惯早已经改变。然而,吃到母亲食物的那一瞬间,我们被时光遣返,回到多年以前,变得柔软而单纯,成为一个陈旧的自己。 ⑧母亲,有多么具体,便有多么抽象。在城市生活多年,大多数时候,我已经成为一个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一旦回到县城,回到母亲的生活圈子,我就立即又开始使用方言。那些字词,像一道道食物,既养育了我,又温暖了我。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 ⑨母亲的食物,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它和温饱有关,和爱相关。中年的我,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这样的喜欢,和母亲的食物是多么一致。 ⑩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守恒。疏远和回归,需要时间,需要距离,我们离开故乡,是为了确认自己不再单一。当我们足够丰富时,最初的、简单的食物却又渐次清晰。 ⑪离开才能丰富,丰富才能回归,回归才会简单。人如此,食物也如此,故乡呢,还是如此。 | 【批注1】“宽阔”和“狭窄”是否矛盾? 【批注2】联系下文思考母亲给我的“食物启蒙”是什么? 【批注3】用“白色”形容母亲的食物特点,突显了朴素的食物对我的深厚影响,成为我人生的底色。 【批注4】这句话极富韵味,值得深思! 【批注5】方言和母亲的食物一样,它们滋养着我,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节选)
(宋)曾巩
景祐二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其状略曰: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①然而有门,初若隘局不可通者;入其中,辟而益广。其道盘屈险巇 ,而无光明,隆超俯降,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②,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1)___(A.列 B.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2)___(A.列 B.起)者;有壁峭刃攒③,缭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④甚远。探其穴,犬牙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若瞻浮云,枝偃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
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⑤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⑥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选文有删减)
原文例句 | 解释加点字 | 释义方法(供参考) |
“ | 课内迁移:“其岸势犬牙差互” | |
“有鳞 | 查阅字典:①léi捆绑。②lěi堆叠,积累。③lèi带累,牵累,劳累。(填序号) 语境推断 | |
“有忘形 |
A. |
B. |
C.峨然覆于空 |
D.益知轩冕而荣者 |
病橘
唐·杜甫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
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
剖之尽蠹虫,采掇爽所宜①。
纷然不适口,岂止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②。
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有删减)
橘录·序
宋·韩彦直
橘之美当不减荔子,荔子今有谱,得与牡丹、芍药花谱并行,而独未有
予因为之谱,且妄欲自附于欧阳公①之后,亦有以表见温之学者,足以夸天下,而不独在夫橘尔。
卷一·真柑
宋·韩彦直
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其柯木与花实皆异凡木,木多婆娑,叶则纤长茂密,浓阴满地。花时韵特清远,逮结实,颗皆圆正,肤理如泽蜡。始霜之旦,园丁采
(选自《橘录》有删减)
文言词语 | 方法 | 解释 |
园丁采 | 字典法:①来②因为③认为 | ① |
而独未有 | 推测法:联系上下文 | ② |
所产柑其大不 | 积累迁移法;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 ③ |
![]() |
![]() | 形状、大小 病橘:结实小;真柑:① 味道 病橘:② 叶子 病橘:③ |
答题助手 可以从写作手法如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任选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
![]() |
材料一: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就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志”总是关联政治或教化。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材料二:咏物诗(文)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李重华(现代学者)
风筝的起源
风筝,北方为“鸢”,南方称“鹞”。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直至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那么,风筝的称呼从何而来呢?据记载,五代时期的李邺放纸鸢,在纸鸢的头部,以竹为笛,当风筝飞行的时候,它能发出像筝一样的声响,于是就有了“风筝”这一称呼。
风筝飞翔的原理
当精巧的风筝自由翱翔于蓝天时,我们不禁会好奇,风筝是如何停留在空中的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拽住线轴时,风筝在空中的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AB代表风筝,它一共受到以下几个力的作用:风对风筝产生的向上的扬力F扬,线对风筝产生的斜向下的拉力与风筝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合力F合。当______风筝就又能稳稳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_______
人们放飞风筝不只是为娱乐,筝面上彩绘题材丰富、色彩瑰丽,表达了人们祈福的美好心理。比如蝙蝠取“福”字谐音,放飞五只蝙蝠代表了“五福临门”,放飞更多只蝙蝠代表着“多福多寿”,而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风筝外形多由几何图形构成,其六角、八角和正方形的设计,据说与象数和五行学说一脉相通,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共生。这种几何图形构成的外形结构,面面相对、角角相接稳定且富有美感,进而令人赏心悦目。
鲳鱼鹞,它是温州特有的风筝,外形似鲳鱼的风筝,这可能跟地域有关,温州靠海,温州人接触鱼类海鲜较多,制作步骤也很简单,扎、糊、绘。风筝源自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体现。风筝高高飞上天,承载的是浓郁的乡土情怀,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人们在千百年间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
_______
温州刘氏风筝制作技艺始于清末民初,家族世代相传。最初创始人刘益卿曾以竹篾扎制会喷水的龙头风筝,构思精巧,形神唯妙,为人称道。刘氏风筝制作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技艺精湛,通过风筝的图案形象,给人以祝福之意。在全国风筝界最具特色的汉字镂空文字风筝,可以说是刘氏风筝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这种风筝的特点就是在风筝形状各异,左右不对称,受风不均匀的情况下,打破常规,设计合理的骨架结构,使其在空中的稳定性得到保障。他们强调“做风筝的学问,既要好看,又要放得高,缺一不可。吃风、左右平衡、材料轻,是做风筝的三大要素。”
刘氏风筝传人与温州瓯绣研究所的大师们制作了一批瓯绣风筝。温州瓯绣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部分瓯绣飞天彩蝶与传统风筝艺术有机结合,成了全国第一只刺绣风筝。瓯绣飞天彩蝶表面光亮生动,色彩艳丽,立体感强,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珍品。
1.请仿照材料一和材料二,给材料三和材料四各拟写一个标题。A. B.
C.
王子猷
何其芳
(1)“难道天已要亮了吗?”
(2)从动了一下的棉被的边缘上滑进一丝冷气,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这时已能肯定地在心里说一个字了,那个字是:雪。
(3)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再从窗子平望出去,望得见的只是白色,在黑夜里显出澄静。在室内轻轻巡行一周,最后把门闩推开。随着门的开,是一声,“筼青!”
(4)来的是一个清瘦的童子,和他手里的一个黝色的陶壶。
(5)“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6)“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7)又轻轻在堂室内走着。重新凝睇窗外: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就只感到不已够了吗?他心里做一种聪明的微笑,脚步不自觉地重了起来。
(8)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
(9)举起眼。远远的,那个方向,使他想起戴安道。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的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
(10)是这雪!
(11)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
(12)王子猷和童子筼青在一只船里。船小小的,然而清洁使它不觉得窄促,没有一片帆,一半舱篷来遮蔽它向圆圆的蓝的天空仰视。幽暗的水柔滑地抚摩过它身边,流着永远的静寂。
(13)天亮。
(14)灰暗的黎明告诉一切将有一个冬季的阴天。
(15)王子猷从桨打起的水花里望到河岸,从河岸的丛林里望到天边,天边就似乎在丛林的枝巅。“划拢岸去。”
(16)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王子猷望着这一径白雪,不忍踏上它,又想踏上它,最后,一步步向前走去。
(17)出了林,是平坦的田野。有短短的木桥,有冰锁的小溪,有一声声鸡啼夹着凄冷,有一家家晨炊的烟袅上天空。
(18)路从一家草屋的前面过身。那门前的土坝上,站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
(19)“两位走路的先生真早。”一个笑着招呼。
(20)王子猷停住脚步,向农夫说,“我们是从山阴来的,打算去访一个朋友。”
(21)“在什么地方?”
(22)“剡县。”
(23)“不想歇歇脚吗?我还可以给两位先生准备早饭,如不嫌——”
(24)“那么,恭敬不如从命。”
(25)“到灶屋去坐,有火,暖和暖和吧。”
(26)所谓灶屋就是左手边现着更阴暗的门。
(27)一个两眼的灶占了屋的一角,灶门已亮着火光,流出湿柴的味,灶背已有一个中年的女人在做饭。
(28)“这两位先生是从山阴来的,将在我们这里吃早饭。”
(29)女人放下做着的事,带一点忙乱到堂屋去搬板凳。
(30)坐定,男人陪着说话,女人仍带一点忙乱跑进跑出,拿东拿西,做着早饭。
(31)“今年雪真大。”
(32)“是的,明年一定是很好的年成。”
(33)“真是扰乱了你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在饭菜上多些麻烦。”
(34)“没有的事。便饭便饭。”
(35)饭要熟时,那女人问:
(36)“午郎呢?”
(37)“一定在外面耍雪。我去喊他。”男人起身。
(38)外面是“午郎”“午郎”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答应的声音。
(39)孩子带着顽皮的神气跑进来,看见两个生人,瞪着惊问的眼,不动,一双红红的手。
(40)女人从堂屋摆了碗筷进来,走近孩子——
(41)“你瞧,你一双手!”
(42)“妈,我冷!”多么习惯的依托的声音!
(43)女人用大大的粗黄的手握住小孩向她伸出的小手,完全包没了那红红的两拳,“谁教你耍雪的!”
(44)饭桌上,有炒的鸡蛋,还有肥的腊肉,大块的腊豆腐干,这显然是为贵客而准备的菜。吃了饭,他说着赶路的话告辞。主人是这样好,不肯收钱,只很客气地收了一声“谢谢”。
(45)“也许戴先生这时还高卧着吧。”
(46)为什么快乐像一阵轻轻的风飘过人的心里,跟着就扬起怅惘的尘土?为什么人要伸手去捉那轻轻的风,而又不愿捉着的是一握尘土?
(47)他想起他做官时是怎样不管那些属于官的俗事。为着完全适意,才连那仅是一个挂名的官也抛弃了。想起出都时,在都下偶遇桓伊的那夜,桓伊是怎样为他吹了三弄笛,主客不交一言而去。这些故事,是一般人士都知道并且传说着的故事,而他,在往次,忆及时也在心里泛起凉幽幽的微笑。但这次!
(48)他沉思着伸出一双红色的小小的手。
(49)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
(50)这样走着到哪里去,他猛意识到。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
(51)“回去吧。”
(52)“不是到戴先生家里去吗?不是已到了吗?”
(53)“我原是乘兴而来的,兴尽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着戴呢——”
(54)他自己听到语尾有一点颤抖,一点哽咽。
(有删改)
“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烟管,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
小文:我发现小说中对雪的描写很精彩,它让我联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1)
小旅:小说中雪的描写,不只是写景,它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如王子猷一觉醒来,看到了大雪,兴起去访友。又因大雪起得早,因而去农家吃早饭等。我认为这些雪景描写还有着(3)
小文:我还找到另外几个写雪的句子,如“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皑白澄静得像月光与曙光”的雪,在此处应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4)
小旅:还有呢。如“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等,这些句子中的“雪”好像与人的心灵相通。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文:我觉得这里雪景描写的作用是(5)
链接资料:
“我想起了我重写那样一个陈腐的故事并不是为着解释古人而是为着解释自己。”——何其芳《刻意集》序
2023年3月,网友的一句独白“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登上热搜,这句话引起大量年轻人的共鸣。
网友甲: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网友乙: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 |
不少网友借“孔乙己的长衫”道出了年轻人放不下执念的困顿和苦闷,“孔乙己的长衫”是衣服,是学历,更是心头的枷锁。
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挣脱学历的束缚,放下身段去寻找理想的生活状态。有视觉设计师辞职做宠物洗护师,有大厂程序员转行煮咖啡……
【甲】
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①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②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③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批注示例:现在回忆起来,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影子,并无太多趣味,但当时的我“也能”看它转几圈。写出了幼时的我对过年的钟情,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岁月流逝的感慨 |
④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蔑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⑤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⑥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A)年,就这样过去了。
批注: |
【乙】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心
①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②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③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④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B)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盛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批注: |
清新 通俗 苍凉 平淡 绚丽 质朴 低沉 明快 简洁 幽默 雄浑 冷峻 婉转 恬淡 朴素 雅致 飘逸 细腻 亲切 …… |
示例:冰心的语言风格通俗、清新、明快。她用童真的笔触描绘生活化的事物,因此文章读来有亲切感。在本文中,她就用儿童的视角带我们回忆过年的点滴,比如“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就富有童真童趣,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从中也真切感受到孩子对过年的由衷喜爱。
杭州亚运赛场的草为什么这样绿?记者实地造访|亚运会|童笑雨_新……
2022年3月18日-赛场上绿油油的草地。童笑雨摄中新网杭州3月11日电题,杭州亚运赛场的草为什么这样绿?记者实地造访作家童笑雨“儿童不知春,问草缘何绿。“这两句诗出自……
wap.jobxzc.com
杭州各大亚运场馆绿色低碳秘密杭州亚运场馆泳池不用换水灯不用……
2023年2月13日-【杭州各大亚运场馆绿色低碳秘密#杭州亚运场馆泳池不用换水灯不用电#】
你见过不换水的泳池吗?知道不用电的灯吗?有想过屋顶也会呼吸吗?这些神……
cj.sina.com.cn
……
倡导绿色低碳!杭州亚运会赞助商俱乐部轮值主席活动举行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重要办赛理念之一。亚组委机关党组成员、杭外工作部部长宋剑波表示,在阿里巴巴云计算等科技能力的助力下,杭州亚运会将全面实践绿…
澎湃新闻3天前
浙江杭州向民众赠百万花籽营造“花香迎亚运”绿色氛围
2022年4月2日-中新网杭州4月1日电(王题题郑晓莹陈亮)4月1日,浙江杭州举办“我为亚运栽盆花活动,面向民众赠送百万花籽,在营造"花香迎亚运"绿色氛围的…
www.360kuai.com
……
杭州亚运会如何“绿”?一只吉祥物毛绒玩具可主动减碳0.15kg
播报文章
一个袋子、一瓶水、一个毛绒玩具,甚至在空间的运用上,负碳材料制成的座椅都诠释了杭州亚运会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
袋子由6个塑料瓶的回收材料制成,每件的碳减排量达到409.38克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阿里云推出的碳排放优化与核算平台“节能”,为该产品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碳排放模型,不仅可以通过AI算法优化节能降耗,还可以跟踪整个过程的“碳足迹”。
据阿里云能耗云算法工程师罗飚介绍,亚运低碳系列的多款授权产品已经通过了节能银行的碳认证。“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电力可能是碳排放中最突出的环节。我们为企业提供了积极减少碳排放的机会。许多企业决定通过建设碳汇森林或新能源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他说,像亚运吉祥物毛绒玩具,生产全程就采用了光伏绿电,还优化了毛绒玩具中的填充原料、省去外包装环节。
(本文有删改)
杭州亚运赞助俱乐部的众多会员单位从多角度做出了努力:吉利汽车将以绿色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全力保障杭州亚运之旅;蚂蚁集团将持续推进“人人1公斤,助力亚运碳中和”;太平洋保险100公顷亚运公益扎根三江源;圆通将用绿色快递包装实现节能减排。
给体育以文明,体育赛事积极拥抱绿色低碳的举措,对于产业生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电力、石化、建材等碳排放较高的行业相比,以体育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结构上更具有先天优势,能够在减少场馆建设、办赛、旅游等方面显著减少碳排放和生态消耗,同时在赛中传递出低碳运动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并通过赛后遗产供给到大众的运动生活中去,带来更深远的赛事影响力。
(摘自凤凰网2023.2.21《杭州亚运:低碳化遇上数字化,开辟体育赛事进取之年》)
1.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电力是碳排放中最突出的环节。 |
B.杭州亚运赞助俱乐部的会员单位从多角度为“低碳亚运”做出了努力。 |
C.体育赛事的低碳举措,最重要的是给大众的低碳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
D.阿里云可以通过跟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为产品生产制造建立碳排放模型。 |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气候变化教育已被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环保社团的一员,文佳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一定义强调人类自身行为在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整理自孟献华《气候变化教育:联合国行动框架及其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气候变化教育界定为“面对气候风险、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气候不公正以及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气候变化教育以行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雏、战略思维、协作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从100个国家采集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只有53%的国民教育课程提到气候变化,其他国家在文件中提到了气候变化,但涉及的深度不够,在提及这个主题的课程中,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该组织提出,气候变化教育应成为每个国家的核心课程组成部分,将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动纳入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学习,而将气候变化教有纳入主流具有变革性一有助于培养人们强烈的能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他们成为气候解决方案先驱的能力。
英国提出将气候变化教育置于教育核心的新举措,其中一项便是引入气候变化教育课程,该课程将在2023年安排到位。
芬兰的气候变化教育强调跨学科,以现实世界的挑战作为调查切入点,在没有科目或传统学科领域界限的情况下进行真实全面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维度性和跨学科特征使得气候变化教育必须进行课堂重构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
印度尼西亚为职前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建立了课程框架,将气候变化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构建伙伴关系”作为各国在各级教育中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三大关键领域之一,教育机构及社区之间应发挥协同作用,针对不同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如加强课外活动的提供,将学术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等。
(整理自《气候变化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
传统上,气候教育的重点仅限于气候知识。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气候变化原因和后果的理解。然而,仅学习知识可能不会使学生在气候问题上的行为和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需要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再说气候问题复杂,涉及地理、政治等不同维度,但传统上有关气候问题的教学和学习仅限于单一学科,如科学和地理,因此可以在不同年级和学科领域教授气候教育,包括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法等。
(整理自《经合组织:气候教育要超越知识教学》)
表:面向气候变化的学科活动评价框架
学科 | 表现性评价 |
美术 | 制作海报,展示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
生物 | 研究校园自然生物,研究气候变化对疟疾等疾病传播的影响 |
地理 | 查找受气候变化危害最明显的地区,绘制气候变化影响分布图 |
健康与体育 | 徒步中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探究哪些自然环境改变会造成健康危害 |
语言和文学 | 观察有关气候变化的图片视频,创作相关诗词、故事等 |
数学 | 通过统计数据,判断本地区和世界范围的性别、贫困和营养问题分布情况 |
(整理自孟献华《气候变化教育:联合国行动框架及其启示》)
1.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是指除自然气候变化因素外,人类持续改变大气组成成分导致的气候改变。 |
B.截至2021年,多数国民教育课程都能体现气候变化内容,其深度不够但被足够重视。 |
C.英国已把气候变化教育的课程安排就绪,并使它处于教育核心的位置,体现了创新性。 |
D.在联合国行动框架中,研究气候变化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健康与体育学科的评价指标。 |
A.气候变化教育把培养学生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气候不公正等现象的能力当作目的。 |
B.气候变化教育以行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主流,利于培养人们强烈的能动意识。 |
D.用创新教学方法并且进行课堂重构,决定了气候变化具有多维度性和跨学科的特征。 |
A.气候变化教育已被联合国重视,表明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
B.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将决定青年人的生活习惯,并为将来推出气候解决方案提供了保障。 |
C.气候变化教育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性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贵任意识。 |
D.气候变化教育具有跨学科性,面向气候变化的学科活动评价框架应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
世界万物皆在变化。是顺应潮流,与时俱变:还是坚持自我,处变不惊?
古语有云: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
以不变应万变,敌变我不变,万变不离其宗。(《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