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文学作品《慢慢绽放》中,有许多语句发人深思,“生活是丰富多样的,需要像花儿一样,依着自身的节奏去感受、去认识”,“慢慢绽放,慢慢微笑,方能走进生活乃至世界的最深处”……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节选自《藤野先生》
次日,杜少卿走到元武湖,寻着了庄征君,问道:“昨日虞博士来拜。先生怎么不会他?”庄征君笑道:“我因谢绝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杜少卿道:“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你会见他便知。”庄征君听了,便去回拜,两人一见如故。虞博士爱庄征君的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
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帝亲政,
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未几,擢嵩之刑部尚书,复奏疏云:“臣于嵩之本无仇怨,但国事所系,谊难缄默。”嵩之诰命,终不与书行。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有删改)
A. | B. |
C.乞 | D. |
A.以中有足乐者 | B.以塞忠谏之路也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以激怒其众 |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讲物中清除出去。对此,专家答复如下(摘录):
第一,《水浒传》文学价值巨大,《水浒传》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
第二,《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老师在教学中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有效筛选信息,在经典书籍中取其精华,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第三,《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等专题探究,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专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方法 | 助读资料 | 阅读任务 |
检索目录 |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 探究杨志的出身和押送生辰纲的原因,应该选择阅读哪几回? 答: |
①1843年,罗伯特·科赫出生在德国的克劳斯特尔城。7岁那年,城中的一位牧师去世,科赫拉着母亲问个不停,牧师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治不好?母亲也答不出所以然来。小小的科赫心里打定了主意,长大了给人治病!谁也没想到,立志学医的科赫日后真的为医学“疯魔”一生,成为享誉世界、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医学界泰斗。
②科赫中学时就显示出对微生物学与众不同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哥延根大学医学院,如愿以偿学习医学。毕业后,科赫曾做随军医生。后来通过医官考试,在一个小镇当上了外科医生。科赫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也开启了“疯狂”模式。
③当时,科赫所在的小镇正流行牛炭疽病,这引起科赫极大的好奇,他决定进行细菌研究。他在原本就穷困的家中“开辟”出一间实验室,每天下班后就一头钻进去忙个不停。妻子后来送给他一台显微镜,这对于研究细菌来说,简直是“神器”。科赫着了魔似的钻进实验室,如饥似渴地投入研究中,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偶尔科赫走在路上,却对熟人的招呼视而不见,口中念念有词,全不理会别人惊异的眼光,时间久了,小镇上有人传言:“科赫得了精神病!”科赫确实“疯”了,他脑子里想的全是细菌。
④按照科赫的想法,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应该是一种特定疾病的病源,这与当时认为所有细菌都是一个种的观点大相径庭,他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⑤科赫不停地实验,先在牛的脾脏中找到引起炭疽病的细菌,又将它移种到老鼠体内,结果老鼠也感染了炭疽病,最后再从老鼠体内重新得到了和从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细菌。他终于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一炭疽杆菌,同时科赫还用血清在动物体外成功培养了细菌,清楚了炭疽杆菌的生活史。
⑥1876年,科赫将自己对炭疽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学》杂志上,在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年轻有为的科赫因此被聘任到德国皇家卫生局工作。有了更好的实验室条件,科赫的“疯魔”有增无减。
⑦随后,科赫转而投入到结核病病原菌的研究中。他仔细研究结核病死亡者的肺,可怎么都没找到结核菌,无数次实验后,科赫突然意识到,也许结核菌是透明的,只有将它染色才能观察到。
⑧科赫不断用各种色素进行染色试验。有一段时间,他的一双手乌黑发亮,有人怀疑他一定是感染了某种传染病而避之不及,不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为了使结核菌染色,没日没夜“疯狂”实验,把双手浸泡在某种溶液里染色的结果。无数次的失败后,科赫终于发现了蓝色、细长的小杆状体结核杆菌!为了得出确论,还需要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科赫坚持原则继续实验不停。
⑨1882年,科赫向医学界发表了自己对结核病的研究,肺结核的起因,正是结核杆菌(并因发表控制结核病的论文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再次引起了轰动,罗伯特·科赫一时名声大噪,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人士慕名而来,希望追随他学习。
⑩然而,科赫并没有停下对传染病的研究,他开始奔赴国外,哪里是流行病的“重灾区”,哪里就有科赫的身影,他的脚步踏遍了埃及、印度等地。传染病如虎狼般危险,科赫却一点儿都不畏惧,“疯魔”般解剖患病者的遗体查找病原菌,深入到人群中寻找传染途径,研究霍乱、鼠疫、回归热等疾病,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他成了人们心目中传染病的克星。
⑪直到去世前3年,在国外奔波了20年的科赫才从非洲回到家乡,人们对这位伟大的医者报以热烈的欢迎。据统计,终其一生,科赫为医学界增添了近50种医治人或动物疾病的方法。
⑫为医学“疲魔”一生的科赫,67岁时死于心脏病,他的墓碑上这样写道:“这微观的世界里,涌现出这颗巨星;你征服了全世界,所有人都感谢你;献上花环不凋谢,世世代代永铭记。”
⑬“疯魔”,是科赫的担当与无私。
(作者:任艳。有删改)
1.请梳理罗伯特·科赫的主要事迹,并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将下表补充完整。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便商议互换。
乌鸦得到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自由,但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㉖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你在下面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B.弗 |
C.知不足,然后能自 |
D.学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