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手思想,从整体出发,对人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对当时的哲学领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
——整理自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一一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材料二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西医逐渐传入中国并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視。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些的医学著作如《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趋激烈的批判,有人主张废止中医。
——摘编自《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建国后关于中医发展的重大事件
![]() | (1)左图是历史著作《全球通史》,简述作者以“1500年”这个时间可将书分为上下册的理由。 |
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延伸到内地和边境城市,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任务四 (关注现实——共建命运共同体)——梁思成、林徽因《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
(2)依据材料二,分析作者对古都北京的态度。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建设新北京?——《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北京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中国河北雄安新区》
(4)依据材料四,指出建设雄安新区的目的。结合上述材料,北京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文艺复兴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作出的历史贡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事实说明 | 论点提炼 |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①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 从区域性的海上丝绸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
明中叶以前,中国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 ② |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欧洲人的是殖民、劫掠、征服。 |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③之路。 |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新航路开辟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 | 由奢侈品交换为主到各种物品与文化的传播。 |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关系在今天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人民与代议机关的关系上,“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二,在代议机关和行政司法机关关系上,后者由前者产生,它们是单向的制约关系,而不是双向的制衡关系,……这和三权分立有本质的区别 | “三权分立”下,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相互制约、彼此牵制,那么,也就意味着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机关要受到非选民选举产生的力量的制约,这实际上降低了立法机关的地位,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落空,人民当家做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
——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四 (祖国统一梦)政策 | 推论 | 判断 |
抗目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上地政策 | 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有 利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 | |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到了土地 | 废除了两千多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 | |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工业经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受汉武帝赏识。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秦王”指的是谁? “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什么时间建立了秦朝?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概括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经济和交通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秦始皇不让天下人读书,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为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 《史记》中记载,当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
《宋书》描述东晋南北朝的江南时指出,当时的江南地区非常富饶,“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一年收获的粮食足以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1)材料一中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请分别写出最早栽培它们的原始人类。
(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出现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在经济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4)材料四中反映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哪里?
(5)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综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监察制度 | 中央行政制度 | 选官制度 | 地方行政制度 |
汉朝 | 隋唐 | 隋唐 | 元朝 |
刺史制度 | A | 科举制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