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省”的魅力

马 军

①《弟子规》在读书人当中拥有巨大影响,“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一语,尤为彻透。一旦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不是义正词严地指斥他,而是反躬自身,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倘若有,就要马上改过;如果没有,则要警醒自己时刻惕之、戒之,以免重蹈覆辙。

②一个“省”字,意蕴很深。

③夏朝的伯启,就是勇于“自省”的典范。当时,诸侯有扈氏反叛,伯启受禹之命率军平叛。不幸的是,大败而回。事后,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诿过于人,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自己所属的国家,兵多地广,又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等优势,可是却强不敌弱,一定是个人德行和才能不够所致。因此,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此后,国渐富,兵日强,政通人和,众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闻知,顿时打消进犯之念,自缚其身,俯首请降。

④东汉官员第五伦,也属于“自省”的楷模。他一生刚正无私,奉公尽节,官至司空。当有人问他,是否也有私心时,他回答:“曾有人送我一匹世所稀有的良马,我虽没有接受,但每到举荐官员的时候,我却总是想起他。当然,最后并没有提拔任用他。还有,我哥哥的孩子病了,我一夜就去看了十次,但是,回到家就沉沉大睡了。等到我自己的儿子病了,由于公务实在繁杂,一次都没有去看,心里却忐忑不安,彻夜不眠。你看,怎么能说我没有私心呢?”据《群书治要》记载,第五伦对自己的私心反省之深刻,简直达到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程度,终以“三公之尊”光耀史册。

⑤数千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圣贤的化身和代表,他也是“三省吾身“的终身践行者。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断炊,多亏颜回讨来一些米,才解了燃眉之急。饭快要煮熟时,孔子却无意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片刻间,颜回恭请老师吃饭,孔子却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正好这饭洁净,我就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一听就急了:“使不得,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我就将脏的地方抓起来吃了。”孔子一听,不禁慨叹道:“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倘若人们自以为是,不能自觉地时时“自省”,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

⑥清代晚期的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他“自省”的功夫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在每天的日记中,他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清扫。据记载,曾国藩与朋友小珊因小事产生嫌隙,经过反省,认识到自己是犯了“尽人之欢,竭人之忠”的过错,“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

⑦其实,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曾国藩则时时警惕,刻刻自省,以防止其泛滥成灾,冲垮他的人生堤坝。“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显然,曾国藩的一生,恰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被誉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⑧与前述诸贤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位能征惯战的将军,武功盖世,力能拔山,冲天一怒,四海战栗。可惜,他从不知反省,本来很好的一把牌,被他打个稀烂。陈平、韩信俱为人杰,但都不能为其所用,他俩先后跑到对手刘邦处,造成了项羽人生逆转,直至“四面楚歌”。那些颇具才情的人物都变成了“败亡垓下”的掘墓人。很遗憾,项羽仍不自省,反倒将一切败绩,归咎于时运不济。最后,以“霸王别姬”而落幕,也就不足为奇了。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反省”作为一门必须完成的修身功课,显然十分必要。很多人因为缺失了这门功课,使得耳聪目明可望而不可求,身心安泰可期而不可遇。至于人生事业,更可能是盲人瞎马,大海捞针。

⑩“自省”乃一剂良药。荀子靠它“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孔子靠它“见不贤而内自省”,进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看来,“一日三省”的确很有必要。

(选自《河北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弟子规》中的句子,目的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点。
B.文中第⑧段概述“西楚霸王”项羽不自省而失败的材料,是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C.文章第⑨段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深入论证了“反省”十分必要的观点。
D.文章第⑩段在上文充分论述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归纳总结出“一日三省”的确很有必要的中心论点。
2.下列名言哪一句不适合做本文的道理论据?为什么?

①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②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

③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奥古斯狄尼斯

3.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请结合片段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本文曾国藩的自省是如何体现他的教养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这一生,会登上无数高楼,有住宅楼、写字楼,还有摩天楼……这些现实中的高楼都容易攀登,只要费点力气或者舍得花钱就能完成。难登的是那些无形的高楼,比如:事业的高楼、艺术的高楼、理想的高楼……

与其仰望高楼,不如拾级而上。只有始终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勇于攀登,才不会让梦想成为空中楼阁。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后二年,徒邓州,又徙襄州。属岁饥,大发公廪,不足,竦又劝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万斛,全活者四十余万人。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文集一百卷。其为郡有治绩,喜作条教,于闾里立保伍之法,至盗贼不敢发,然人苦烦扰。治军尤严,敢诛杀,即疾病死丧,拊循甚至。尝有龙骑卒戍边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其威略多类此。


【注释】①大发公廪:大肆散发公家粮食。②大姓:在某范围内人数众多、势力最大的家族。③累以属之:屡次让他执笔。④拊循甚至:抚慰很周到。
1.“州郡莫能止”中“止”的意思是: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召 诘 之 诛 斩 殆 尽   军 中 大 震。
3.你认为文中夏竦是一个怎样的人?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xīn火不绝。“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古法,延续文化根脉;掌握精髓,坚持守正创新。传承,既是要以艺立身,更是要以德树人。正如故宫古钟修复师王津所说:“要是从这代人就开始糊弄,那后代人怎么干呢?”抱定一个信念,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xīn(     )火不绝 ②(     )兢业业
(2)下列可以替换画横线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且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A.如果……就……B.不仅……而且……
C.要么……要么……D.只有……才……

(3)请提取文中第一句的句子主干。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人”“延续”两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
B.工匠精神、纯熟老练、掌握精髓三个短语结构不一致。
C.文中画波浪线句朗读时要声音低沉,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D.语段内容围绕“传承匠心,发扬工匠精神”展开。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在下面横线上内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
①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李白《行路难》)
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表达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④诗词中常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典故表达自己故交凋零、物是人非而无限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朵鲜花可以擦亮春天的眼睛,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沉睡的思想,一段旋律可以拨动思念的心弦,一句鼓励可以点燃奋斗的激情……当你用心凝想,生活中许多的人、事、景、物都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存在,以独特的方式唤醒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以更美好的姿态面对一切。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目一:他唤醒了我
题目二:领悟生活的______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追梦星辰大海,英雄为国出征

19981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首次太空的2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 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 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20226月,56岁的景海鹏再次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1.5月29日,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亮相并回答了记者提问。阅读完选文后,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
2.读了上面选文,同学们围绕“追梦星辰大海”展开激烈讨论。请以“要想追梦星辰,需要______”为开头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 ①先将句子补充完整;②语言要有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亲爱的同学们,暑假即将来临,你是否有出游的计划?让我们先跟着古诗去旅行吧。下面是小文整理的古诗文游览路线,请根据原文将缺失的句子补充完整。

先来到幽州台,感受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①____________”孤寂之感。途经山西村时,不可错过陆游眼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美的山水风光。再来到秦淮河边,领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朦胧月夜图。接着去登泰山,体会青年杜甫④“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这时我们不禁会想起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⑤“____________”的政治理想。下山途中你会明白杨万里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时的“政入万山围子里,⑥____________”深意。最后来到塞外,跟着一身铠甲的花木兰在“⑦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中感受寒冷的北方之夜。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下列是其中的三幅参赛作品,请你从选项中选出对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     
A.楷书 隶书 行书B.行书 隶书 楷书
C.隶书 楷书 行书D.行书 楷书 隶书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体验和经历。从植物学科来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生于根和部周围呈锯齿状的叶和细长而直的空心枝干,它的枝干会向上一直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凡是有草的地方,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七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亲自采制并验证药效,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疮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蒲公草,花黄,断有白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蒲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开始,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

④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提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⑤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广泛生长。当初,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⑦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茎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质量更好。

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关于“蒲公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蒲公英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
B.唐初,人们因为发现蒲公英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于是大规模人工种植蒲公英。
C.蒲公英西行欧洲的早期记录相当模糊,因为一开始它并没有得到欧洲人的充分重视。
D.蒲公英含有橡胶元素,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产出的橡胶可靠、实用。
2.下面对文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蒲公英从中草药到橡胶草的旅行过程。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概括蒲公英的生长环境和功用,再分说其应用领域。
C.第段“可能”一词是对蒲公英从欧洲抵达美洲方式的猜测,用语准确、严谨。
D.第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目的是引出对蒲公英工业价值的介绍。
3.推动蒲公英向多地“旅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