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体验和经历。从植物学科来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生于根和部周围呈锯齿状的叶和细长而直的空心枝干,它的枝干会向上一直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凡是有草的地方,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七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亲自采制并验证药效,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疮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蒲公草,花黄,断有白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蒲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开始,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
④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提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⑤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广泛生长。当初,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⑦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茎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质量更好。
⑧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关于“蒲公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蒲公英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 |
B.唐初,人们因为发现蒲公英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于是大规模人工种植蒲公英。 |
C.蒲公英西行欧洲的早期记录相当模糊,因为一开始它并没有得到欧洲人的充分重视。 |
D.蒲公英含有橡胶元素,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产出的橡胶可靠、实用。 |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蒲公英从中草药到橡胶草的旅行过程。 |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概括蒲公英的生长环境和功用,再分说其应用领域。 |
C.第⑤段“可能”一词是对蒲公英从欧洲抵达美洲方式的猜测,用语准确、严谨。 |
D.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目的是引出对蒲公英工业价值的介绍。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