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追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文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
1.探究下列赞美白杨树语句的匠心所在,写出你的发现。一片荒芜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安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材料一】
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行②(节选)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③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④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⑤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材料二】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材料三】
丰子恺,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材料四】
丰子恺漫画里的春天
陈向向
众所周知,丰子恺是描绘童心的高手,他的漫画渗透着天真稚朴的气息,让生活在尘缘中的俗子,能暂缓“棋局”一般成人世界的谋虑,从孩童的眼神看到生命的真谛。然而,人们忽略了,丰子恺也是漫画春天的高手,因为童心和春天是相通的。
一年社日都忘了,忽见庭前燕子飞。
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清·吕霜)
以诗入画、以画配诗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黛玉葬花,不免生怜。然而春思是另一种情调,它有淡淡的惆怅,又有朦胧的期盼。一个半倚廊柱的少女,手里拿着“烦恼扇”,双燕的飞姿和盆栽的生机,舞动出阵阵春韵,与少女寂寥的背影形成对比。于是,在简洁的点、线、面中,我们找到了春的芳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晋·陶渊明)
当丰子恺看到少男少女在流水边徜徉嬉戏,享受春意的明媚,不禁吟出“春水满四泽”。陶渊明的这句诗,原本只是描写春之景象,在丰子恺笔下却充满浓郁的人情。丰子恺的作品始终不离“人”,他用一双“有情”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慈悲着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在这幅画里,二人一柳一梅相映成趣,荡春风,沐春水。
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元·吕仲实)
根据这首诗,丰子恺描绘了春日、草庐、年轻的父母和幼儿,透露着与世无争、平淡和睦的气息。在丰子恺的春天意象里,有一份陶渊明式的境界。这个桃花源应该在春天里,在历经劫难的寒冬之后。在此意境中,有一种万物生的蓬勃与情的亲昵……这种醉人的味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画得出来。
打动我的,还有《闲庭春画》。描绘童心童趣是丰子恺最擅长的,在他的笔下,孩童手上的玩具由竹蜻蜓变成了小飞机、由小木车变成了小汽车。这个新时代的童话里,流淌的依然是童年的憧憬,是你我都有的简单幸福。
在丰子恺那里,春天有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趣和偶得的情调,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随然。他以童心无忌的画笔,打破了对春的僵化解读,用年画一般的情调,让众生感受春暖的亲昵。
【材料五】
天的文学
①晚上九点半钟以后,孩子们都已熟睡,我悄悄地到门前的广场上去看星。
②看到北斗沉下去,只见斗柄的时候,我回到房间里,拿一册《天文学》来一翻。用铅笔在纸上试算:地球一匝为七万二千里,光每秒钟绕地球七匝,即每秒钟行五十万四千里;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一天有八万六千四百秒,一年有三万一千一百零四万①秒;光走一年的路长,为五十万四千乘三万一千一百零四万②里,即一“光年”之长。自地球到织女星的距离为十光年,到牵牛星的距离为十四光年,到大熊星的星云要一千万光年!……我算到这里,忽然头痛起来,手里的铅笔沉重得不能移动,没有再算下去的精神了。于是放下铅笔,抛弃纸头,倒在床里了。
③我躺在床上,从枕上窥见窗外的星,如练的银河,“秋宵的女王”的织女,南王的热闹。啊,秋夜的盛妆!我忘记了我的头痛了。我脑中浮出诗句来:“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立刻似乎身轻如羽,翱翔于星座之间了。
④我俯视银河之波澜,访问织女的孤居,抚慰卡丽斯德神女的化身的大熊……“地球,再会!”我今晚要徜徉于银河之滨,牛女北斗之间了。
⑤第二天早晨起来,我脑中历历地残留着昨夜的星界漫游的记忆;可是昨夜的头痛,也还保留着一些余味。
⑥我想:几万万里,几千万年,算它做什么?天文本来是“天的文学”,谁教你们算的?
(节选自丰子恺同名文章,有删改)
【材料六】
①我在上海市复兴中学读高一时,到旧货摊上购买了一块直径约100毫米、焦距不到1米的平凸透镜当物镜,用几块放大镜当目镜,制成了一个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②用这架简陋的望远镜,我居然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的光环、金星的盈亏,还清晰地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那年好像接近火星“大冲”(火星、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在望远镜中,火红色的火星特别明亮。外公丰子恺很高兴,对我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很感兴趣,还问我能否看到火星的卫星。我说“火卫一”和“火卫二”都太小了,没看见。外公根据我描述的情形,当时挥毫作画送给我,并题诗一首:“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这幅画后来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外公又写了一个条幅送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③高三文理分科时,我已向外公学了多年的古文诗词,还向外公学了三年美术,同时,我又热爱数学、物理,分科拿不定主意,就去征求外公的意见。外公没有片刻犹豫:“我们家学文、艺术、外语的多,你的数理成绩这样好,又喜欢天文,我看不如去考北大学物理。”他对我说,物理不好学,但有志者事竟成。他还告诉我,他上初中时,数理学得很好,一直是班里第一名。后来师从李叔同先生,专心学美术音乐,数理成绩才掉到二三十名。
④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的天平立刻向理工科倾斜,后来如愿以偿,第一志愿考上了北大物理系(第二、第三志愿都是天文系)。毕业后我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光学工程、光学仪器的开发,一直到今天。看到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的报道,想起六十多年前外公的题诗。如果外公在天有灵,愿他全程观察中国的飞船到火星去旅行的壮举!
(取材自宋菲君的回忆性散文,有删改)
【材料七】
丰子恺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长大,让生命一直浸润在童心世界的快乐和本真中。这就是丰子恺。心中装着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笔底表达出来的自然是活泼泼的儿童世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落梅①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②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③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文言词句 | 推断方法 | 释义 |
子瞻 | 词类活用法:名之者谁 | ① |
及其既 | 成语联想法:学而不厌 | ② |
杂 | 课内迁移法:杂然而前陈者 | ③ |
亭成, | 语境推断法: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④ |
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
B.《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 |
C.《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中的“放”。 |
D.《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中的“问边”。 |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获得者徐梦桃当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烧烤炉温暖的童年,伤病困扰的青春,近在咫尺的金牌,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全场最高难度,这是创纪录的翻转,更是人生的翻转,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梦之芒芒,切切其真。”徐梦桃能够“翻转”,源自她的努力和梦想。翻转,是一种磨砺;翻转,是一种期待;翻转,是一种成功……
面对纷繁世事,面对生命中的暗暗长夜,林清玄以这样的信念坦然处之:“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诚哉斯言,只要有信念之火不熄,就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生活的转机。”信念是什么?信念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是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信念是人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唯有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在追逐光明的路上行远弥坚,我们才能候得云散后的明月,才能突破生命的重围。
芙蕖①
〔明末清初〕李渔
群葩②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飒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节选自《闲情偶寄》)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①欺,此花真合在瑶池②。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③。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北朝)
(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
(4)苏州府学池中莲一茎二花,明年吴宽状元及第。(《苏州府志》)
我是瞎子
〔美〕坎特
①帕森斯先生刚刚走出旅馆的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这乞丐是个瞎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②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幸运。从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③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只见他摸索着,拿出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④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觉得略略有一点儿烦恼和尴尬。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会吸烟。”他说。
⑤“等一等。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反对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⑥“当然,我会帮你的。你说得对,我可以把这东西送人。或许电梯司机会——”他犹豫了一下,不想显得粗鄙好奇,即使是同一个瞎眼小贩在一起,“你是不是完全失明了?”
⑦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一员。”
⑧“韦斯特伯里,”帕森斯先生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噢,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当时它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⑨“人们都把它忘记了,”乞丐疲乏地动了动双脚,“我讲给你听,先生,一个曾在韦斯特伯里呆过的人不会忘记它。我看到最后一幕是化学药品商店里腾起一股浓烟,那些他妈的毒气从破窗户口直往外涌。”
⑩帕森斯先生咳嗽了一声,但这个瞎眼小贩被自己戏剧性的回忆扣住心弦,而且,他想到帕森斯先生口袋里或许还有不少五角票子。
⑪“想一想,先生,一百八十个人死亡,大约二百人受伤,五十多个人失去双眼,像蝙蝠一样看不见东西——他向前探索着,脏手抓住帕森斯先生的上衣,“我讲给你听,先生,没有什么事比战争中发生的事更糟糕。如果我是在战争中失去双眼,那倒好了,我会受到很好的照顾。但我只不过是个工人,和化学药品打交道。我受伤了,你他妈的也能看见我受伤了,而资本家还在发他们的财!他们入了保险,什么也不愁,他们——”
⑫“入了保险,”帕森斯先生重复了一句,“是的,那正是——”
⑬“你想知道我是怎样瞎的吗?”乞丐喊道,“喂,听听吧!”他的话语里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当时,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活的希望。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当我冲到门口,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面有人揪住我的脚,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可也说不清。我试图从心里宽恕他,先生。但他比我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了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他或许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太不幸了,伙计,真的是很不幸,那么,我想——”
⑭“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⑮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⑯“讲述得不完全对,里面掺杂着一点不可信的成分。”帕森斯先生说。瞎眼的小贩突然颤抖起来:“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什么意思,你……”
⑰“故事是真实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⑱“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大叫,“哎呀,先生……”
⑲“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是你把我拉回去并从我身上爬过去的,是你比我壮,马克沃德特。”瞎子长时间一动不动站在那儿,他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以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
⑳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㉑“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
㉒“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瞎子。”
选自《世界最佳微型小说精华》
1.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结尾”,你认为这样的结尾符合情理吗?请结合小说相关句子,加以分析。【小贴士】 欧亨利式结尾 在小说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突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要达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在写作过程中要埋好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