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做一件事,一次就成功的概率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仅”“竟然”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但他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了,他自己也没有。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内容。
2.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3.说说开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闻一多先生前后期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请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本《山海经》,让“我”对那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阿长有了新的敬意;一棵并不美丽的小桃树,蕴蓄着“我”童年和青春的梦想……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或也有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物,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请你以“给__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用书信体的形式给他(她/它)写一封信,回忆你和他(她/它)过往的经历,表达你的情感。
要求:①符合书信体的格式要求。②不少于600字;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自己的名字统一用“小语”;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张翔

①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初入校门的那一天,白雪飘飘,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②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有的孩子来上学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三千米的雪山。那个住得最远的孩子,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还有两团高原红。据说,他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家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里,老人孩子的眼神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内容。

③雪大的时候,白茫茫一片,淹没了路。有几个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个晚上,孩子们在翻看老师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着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的生日礼物。大学毕业前他和女友已经分手,但他一直保存着这个音乐盒。来西藏之后的日子,他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着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他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

④也措抚摸着音乐盒,眼神还是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不。也措的话总是很少。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是谁送给你的?也措问。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然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那一夜的雪很大,学校后山的树木被雪折断发出可怕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⑤第二天晚上,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你也不哭了好吗?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

⑥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能回去。

⑦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他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⑧也措也来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也措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⑨四月初,到了生日那天,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三天后,他收到了一个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原来那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融化了……这是一个陌生人寄来的,信中说,他在一个月前来了西藏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这个小男孩只有一个心愿:请他回去之后,给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作生日礼物。老师的音乐盒坏了,是老师的妈妈送的,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着妈妈了。

⑩原本,他只需在西藏支教两年,但是他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过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

(选自《读者》2022年第8期,有删改)

1.请围绕“音乐盒”将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到西藏支教的“他”所钟爱的音乐盒发条崩坏。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日三天后,“他”收到也措委托陌生人从北京寄来的生日礼物——音乐盒。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同时阐述加点词的内涵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
3.文章以“穿过风雪的音乐盒”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讲述了也措成长的经历。他由之前的沉默、忧郁、胆怯变成了勇敢、坚强、快乐、善解人意、关爱老师的大男孩。
B.文中第⑤自然段段划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急于安慰也措的心理和安慰也措时动作的温柔。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细心、体贴和关爱。
C.文中有多处伏笔,如“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为“但是他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D.第⑧自然段写也措所以开心,是因为春天来了,路通了,他家可以用马接送游客赚钱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班级举办“阅读与我”系列分享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小华看到了一幅关于读书的海报,但他不理解画面的寓意,请你为他简要解说,30字以内。

(2)小华发现,市面上能买到的纸质期刊不断减少,自己常读的一些期刊也陆续停刊。请根据“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结果推测原因。

(3)班级准备就“名著中的读书故事”做阅读分享,小华拟了以下几个话题,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冬妮娅曾把小说《牛虻》介绍给保尔阅读,这本书启发了保尔的思想。
B.《海底两万里》“诺第留斯号”上有图书室,藏书一万两千册,都是人类在史学、诗歌和科学方面多年积累的成果。
C.《朝花夕拾》儿时鲁迅收到长辈赠送的《二十四孝图》,收到时很扫兴,请人讲解完后很高兴。
D.《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同志对斯诺说,阅读《共产党宣言》对自己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极其重要。
(4)班级举办“奇人·奇志·奇迹”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请你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本,选取两个主题词向大家介绍相关人物、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简·爱》《西游记》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怒放的白菊花/许昭兰

①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②她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被风撩拔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她笑着说:我找你。我想来这里当老师。从前我就是老师,教语文,虽然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

③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阿姨,您今年多大?她回说:六十三。校长又说:阿姨,您这岁数该是享福的时候,咋巴巴来受这份苦?她眨巴着眼说:人总得有追求不是?校长将她安置在学校宿舍,想着回头再好好地劝她。

④她把包搁床上,四周打量。这宿舍简单,一桌一床一木架,木架上搁着搪瓷脸盆。当着校长的面,她掏出手机:喂,儿子,我到了……不累不累,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挺好的,校长人不错,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挂了哈。

⑤孩子放学,日头也放了学,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白的绿的红的颜色很丰富,一盘野菜,一碗白萝卜丝汤,一盘红萝卜炒肉。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她吃得很香,吧唧吧唧,校长却羞愧得脸通红。

⑥饭后,校长又苦心地劝起她来:这里冬天冷得钻心,夏天蚊虫乌泱泱的,少吃短穿,苦着啦。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他一人,兼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又几次把自己骂醒,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折弯了他的翅膀。

⑦校长宿舍隔壁,就是她的宿舍,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前她在隔壁打电话,声音飘入校长耳里:儿子,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你妈没有办不成的事……放心,我会照顾好自个儿,你也是。晚安。

⑧她似快乐的金箍棒,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她可真快乐呀,花甲的外表下,铁定是一颗十八岁的心。

⑨她还有个百宝箱,里面码着五颜六色的线、长长短短的针。她把校长衣服上的口子、孩子裤子上的破洞,改造成鲜红的爱心刺绣或五彩线编织的蜘蛛网。村民们瞅见了,纷纷踏上门来,于是她有了更多工程,衣服、被单、鞋子……白天她在教室里授课,晚上她在灯下拿着针线变魔术,用绚丽填补一个个破洞。

⑩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打电话,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的,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⑪她一待就是两年,每学期期末最后离校,开学最早到校。终于有一天,她像一片被风扯落的树叶,倒在讲台上。

⑫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慌乱中想起她的儿子,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轻易找到她儿子的号码,把电话拨过去。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拔……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连续打了三次,依旧无人接听,校长心里七上八下的。

⑬第四次,校长正准备再打时,眼睛却像蚊子一样,咬住手机屏保图中那年轻人的脸。那年轻人很精神,根根竖起的头发也透着韧劲儿。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眯着眼想,突然一个名字在脑海里炸开来,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修路搞农业,带着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划起来的。

⑭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鼻子里如同灌了浆,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那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置种子的路上,出了车祸,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哭得撕心裂肺,那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

——选自《百花园》(略有改动)2023语文二模

1.阅读这篇小说,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场景再现她来到乡村,请求校长留她支教她欣然接受简陋条件,成功留下_____她讲台病倒,被送往医院抢救
校长心理______愧疚,好奇赞叹,佩服______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儿子通电话的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请结合文中的母亲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一艘货轮货后返航,在浩淼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到巨大风暴。

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风暴刮倒过吗?被刮倒的往往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上,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空耗时光的人,像一只没有盛水的空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打翻了。常在困难中磨炼自己,常在书山中充实自己,给我们自己加满,使我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跌倒。


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树如诗

王剑冰

①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大树。它托高了浮来山的天际线,冠荫近千平方米,人称四千岁“银杏之祖”。

②我的目光从日光初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

③等到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是昂首的鲲鹏!

④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灰岩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虎踞龙盘,定力无限。

⑤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仿佛身负历史使命的老银杏,人们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东方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大海的波浪推涌它,要以钟鼓之声烘托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

⑥这棵老银杏,鸟儿们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辽阔。

⑦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落下的一地,仿佛鲲鹏巨大羽翅的倒影。

⑧许是气息相通,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将住所安在近旁。刘勰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吸收了树的精髓,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

⑨老银杏树,只能看清楚下面一柱躯干,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那些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其声萧萧,不禁让人想起那波涛起伏的大海。

⑩老银杏树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在上面的庭院里,便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已气势非凡。还有一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

⑪仰头望着老银杏树的时候,甚至会生出某种错觉,似乎它已不是一棵树,而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的文物。

老银杏树,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从一粒种子开始,它时时能听见自己体内崩裂的脆响。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生发出葱绿的叶片。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风雨雷电,春华秋实。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展现了无穷的力量,蓬勃的生机。

⑬一股云气浮来,氤氲在老银杏的四周,远看,似是从它的身上腾起。

⑭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从小就受到大树与文心熏陶的孩子。

⑮钟声再次响起。金黄的叶片还在慢镜头一般地落着,像雨,也像羽,每一片都带着安详的光芒。地上的叶子越来越多,风吹过,翻涌着发出海浪一般的声响。

⑯老银杏树,它还会存在多久?没有人知道,或许会到地老天荒。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树缠住,又将另一棵树缠住,却没能缠住老银杏树,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衬托着它,仰视着它。

⑰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在一级级下山的台阶上。

⑱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它那豪放如鹏的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吟唱在我的心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9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远远望见________仰头望________
“我”的感受________像是昂首的鲲鹏________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
2.文章第段中作者写了“一堆老藤”,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以“好树如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校拟开展“青年当要有风骨”的主题团建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下面是是学生的主题书法作品展。其中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作品属于隶书,古朴典雅,一笔一画间体现出君子朴实谦逊,随遇而安的品格。
B.【乙】作品属于楷书,笔画连绵,浑厚圆润中表现出君子坚韧挺秀,卓尔不群的品质。
C.【丙】作品属于行书,潇洒畅达,行云流水般展现出君子坚贞自守,不忘本心的情怀。
(2)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活动主题的对联。
昭日月       一身       清风       傲骨       两袖       立雪霜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小南同学摘抄了《艾青诗选》中的三首小诗,你觉得哪首与本次团建活动的主题最相符?请说明理由。

【甲】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

【乙】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丙】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4)任务四:请从备选人物(①周恩来 ②祥子 ③简·爱)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至少从两个角度说明他(她)的青年风骨。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镇,依山傍江,是岭南醒狮文化发祥地、黄飞鸿故里。去年11月开幕的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让这个小镇成功出圈,成为今年春节假期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再度引发对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讨论。

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艺术家,被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召唤到这块对当代艺术颇为陌生的土地。艺术家们在地创作的73个艺术项目,分布在西樵镇17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八个区域。西江平沙岛上日渐凋敝的村落,繁华消逝居民外迁的太平墟,广府传统村落松塘村,岭南水乡儒溪村,居民搬离仅剩废墟的凰岗村,新兴的小镇中心听音湖,以及西樵山和渔耕粤韵景区,都能欣赏到创意精妙且立意诚恳,并结合了南海鲜活历史、文化、风俗与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

219日,3个月的集中活动期结束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进入日常运营期,一些作品和分区调整后,观众游客可以在一年的四个季节展期中持续观览艺术节。据了解,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计划在10年内举办五届,每两年一届,从西樵镇起步向南海区全域铺开,成就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选自2023.2.8《第一财经》有删改)


材料二:

大地艺术节的缘起,它创自于东瀛(日本)的越后妻有,近年来传入中国遍及各地,与近世许多新生事物的引入差不多,它也有一个起始于东北亚而逐步变成中国化的进程。在日本,大地艺术之名似脱胎于1970年代西方的地景艺术——其典型的艺术样式本来特指那些巨大尺度的地景造型,不过在日本,则更多还是指称那些结合自然地貌,形成某种与环境共生——对话式的公共艺术形式。因此,这样的大地艺术就特别与城市之外的自然乡野环境相亲和,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城市雕塑和都市型公共艺术。

不过,当起自于日本的大地艺术被引入中国之后,很快受到城乡地产开发和文旅发展模式的青睐,于是,在中国的大地艺术中的大地,也就从原来的野化的自然环境或生态之地,转而成为文旅开发的先导,甚至进一步演化成为具有文化传播意识的地方政府塑造文化P的营销手段。大地艺术在中国,便也有了不同于原产地日本的新意味。

(选自2022.12.4《腾讯网》)


材料三:

国内艺术家向阳作品《海洋漫步》。作品的船体是一条来自艺术家家乡的龙舟,上面的结构则多为收集岭南地区的残旧古董家具与木制建筑残件。艺术家将这些老物件一一拆解、整理、打磨,并转化在新的组合形式上,寓意着南海人向海向世界探索的精神。

作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唯一的音乐舞蹈融创艺术项目《醒狮操》,由专业艺术团队主创,联合西樵民乐小学的师生共同演绎。222日,南海大地艺术节《醒狮操》全员课程发布暨班级全员醒狮操大赛在西樵民乐小学举行。本学期,《醒狮操》将列入西樵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必备活动,让师生一同舞起来。

沈烈毅创作的作品《鱼跃鸢飞》位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跷跷板与鱼的关系,如同桑基鱼塘里鱼与树,树与塘,塘与鱼的关系,互相交织,和谐共存。

艺术家刘庆元将霓虹灯、木刻、绘画等与方言、民俗、特色菜肴组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海边餐厅。餐厅老板阿敏说,大地艺术节让生意好了很多,经常忙不过来。阿敏是岛上不多见的返乡创业青年,加入艺术节项目后,他认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游客,更加认可自己回到乡村的选择。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11月开幕的“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让西樵镇成为今年春节假期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再度引发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讨论。
B.分布在西樵镇八个区域的73个艺术项目,是艺术家们在地创作的。这些作品结合了南海鲜活历史、文化、风俗与日常生活,创意精妙且立意诚恳。
C.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活动期结束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进入日常运营期,观众游客可以在一年内的不同时期持续观览艺术节。
D.大地艺术被引入中国后,不仅成为文旅开发的先导,而且演化成为具有文化传播意识的地方政府塑造文化IP的营销手段,这与日本的大地艺术有所不同。
2.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成功出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3.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题是“最初的湾区——从西樵出发”,结合材料(一)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南海大地艺术节首站选在西樵的原因。
【链接材料】

6000多年前,西樵山作为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之一,双肩石器传遍珠江流域,远渡东南亚。西樵山成为当之无愧的珠江文明的灯塔。《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一书提到,以西樵山为核心的这块土地,不断产生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财富以及能够成为某个时代标签的历史人物,影响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明的进程。此谓之天下之西樵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