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选文,完成小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上面说的不过是一个例子。这并不是说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这一点必须弄清楚。

……

⑦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今齐地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              秋:秋天B.引失义                    喻:譬喻
C.臣之妻                    私:偏爱D.今齐地千里              方:方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计日B.塞忠谏之路                    物喜
C.臣妾畏臣                           山水D.皆以美徐公                    受地先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A.(我们)应诚实地扩大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勇气。
B.(陛下)应诚实地扩大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失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勇气。
C.(我们)确实应该扩大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失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勇气。
D.(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勇气。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皆写朝臣进言。甲文劝谏刘禅要广开言路,乙文指出齐王受到蒙蔽。
B.两文形象鲜明。甲文凸显诸葛亮的宁静淡泊,乙文表现邹忌的智慧忠诚。
C.两文说理有方。甲文从正反两面加以阐述,乙文以切身的体验类比论说。
D.两文语言精当。甲文以“疲弊”写形势危急,乙文以“善”写君主善纳。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①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②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③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④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⑤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            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      ,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叶嘉莹文 《人民日报》2013.08.30   有删改)

1.读完这篇文章,请说说为什么我们能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2.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⑤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内在精神        ②兴发感动       ③绵延不绝
A.②①③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①②
3.下面是叶嘉莹回忆小时读诗的一段材料,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材料中的哪些做法可应用于你的读诗实践。

那时小孩学诗都遵循着同样的步骤——兴、道、讽、诵。“兴是感发,就是先让你直接懂得这个诗歌是带着感发的力量的。道是引导,就是指导小孩子,告诉他这种感发的作用是怎么样。讽先是让你开卷读,然后背下来,到最后就可以吟诵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的际遇,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吟诵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这样每次吟诵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在故宫午门展厅展出。学校以此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以下是同学们完成的研学记录,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1.历史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敦煌介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世界中看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敦煌,是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是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敦煌这个名字,折射了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的繁盛景象。①要用色彩和形象来表现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②敦煌无疑是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页,而莫高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在敦煌交融的璀璨结晶。无数画师与工匠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创造出这个绵亘两公里,惊心动魄、伟大瑰丽的莫高窟画廊。鸟虫鱼兽、净土梵音、人间万象,跃然壁上。一千多年间艺术的流传及演变,在这里纤毫毕现。敦煌文化,当之无愧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标本。中国与世界,成就一个人类文明的敦煌。


(1)一位同学对加点字注音和字义作出如下判断,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枢纽”在这里指交通的关键地点,应读为“shū niǔ”。
B.“荟萃”在这里指各地文化聚集,应读为“huì cuì”。
C.“绵亘”在这里指连续之意,应读为“mián gèn”。
D.“纤毫”在这里指极其细微,应读为“qiān háo”。
(2)根据文意,在文中①②两处分别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不仅   ②而且                       B. ①如果 ②那么
C. ①既       ②又                           D. ①或许 ②或许
2.一位同学为“莫高窟飞天”拟写了解说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莫高窟赏飞天

在整个敦煌艺术中,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几乎窟窟有飞天。飞天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凭借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姿态舒展豪迈,潇洒自如,给观赏者一种摆脱重力,飘然飞升的感觉,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内涵。飞天的造型和姿态都是通过线条向观赏者传达【甲】飞天轮廓的勾画流畅婉转,连绵不断,通过长短描绘飞天飞行的姿态,灵动自然,还通过干湿浓淡,营造虚虚实实的画面感,从而表达出空间的层次结构。笔墨线条鳞次栉比,充满音乐的韵动感。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粉笔丹青,重彩平涂,丝带在云蒸霞蔚中飘动,从而使得整个画面轻盈灵动。飞天造型变化多样,有击鼓弹琴、有挽篮浣花、有散花飞舞【乙】或凭虚御风、或俯仰直冲、或翱翔盘旋,形态不拘一格敦煌飞天是人类文明的艺术宝库,是世界壁画史上的一绝,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1)结合文段内容,请你帮该同学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
A. 【甲】。   【乙】 ,                       B. 【甲】: 【乙】 、
C. 【甲】:   【乙】                       D. 【甲】。 【乙】 、
(2)结合解说词的内容,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超然物外            B. 鳞次栉比        C.云蒸霞蔚          D.不拘一格
(3)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__________   
(4)同学们准备为研学记录的封面“敦煌”选择一种字体,请你结合研学内容,从以下字体中选出合适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甲】(怀素)                                     【乙】(颜真卿)
选择:_______
理由:_______
3.活动最后,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敦煌守望者”的纪录片。请你结合下面的纪录片文案,补充对联,表达对敦煌守护者的敬意。

在传承中守望敦煌

一批又一批热爱敦煌的人,在大漠深处扎下根来,任凭月盈亏,风来回,草木枯又荣。常年在昏暗的斗室里面壁挥毫,耕耘在方寸之间。他们把汗水和激情全部播撒到这滚滚黄沙中,安居大漠深处潜心研究、精心保护。从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带着全家辗转到敦煌开始,几十年来,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如今的上千人,代代接力,薪火相传。刚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驻守敦煌近60年,她对那里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她说:“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她被人们誉为“敦煌的女儿”,她的生命与莫高窟中的飞天一起舞动,一腔赤诚热血从未凉下来。几十年来,一代人故去,一代人变老,一代人成长,还有一代又一代人朝圣而来,弦歌不绝,生生不息。


上联:月盈亏   面壁挥毫   安居大漠
下联: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藤师傅和他的天堂椅子

①在我们这条古老的小巷底端,住着一位没有结过婚的编藤老男人,大家都叫他藤师傅。有点弱智的说话口吃的徒弟小藤子,其实是他早些年捡来的弃婴,确切地说是他的养子。藤师傅到底姓滕还是姓邓,没有人留心过。因为藤师傅的已深烙在街坊邻居的脑海和口碑里。不管男人女人,也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还是年幼的,一律叫他藤师傅。一提藤师傅,大家就知道是指小巷底端那扇木门里左腿有点瘸的藤师傅。

②他的腿不好使,十根手指却灵巧极了。生计是制作各式藤椅以出售,也兼营修复旧藤椅和破损的藤具,手艺堪称精湛。

③藤师傅对待自己的养子小藤子可算得上慈父了。从来没打过他,也没大声斥责过他,即使在小藤子读小学时数学常考零分,也没动过怒。这个羸弱的胆小的别人家的弃孩,他爱都爱不够,哪儿忍心去怪罪和惩罚这孩子由于先天不足而表现出来的笨拙。这么多年来,藤师傅总是和声和气,总是笑眯眯,总是轻手轻脚,就是树叶子掉下来也怕砸了孩子的头。现在小藤子已经十八岁了,个子长得高高大大的,想想藤师傅,他制作了成千上万把藤椅,家里却没有一把像样的,狭窄的卧室里那张旧木椅勉强可以坐坐。更叫邻居沮丧的是,小藤子朽木不可雕也,弄了个初中毕业证,再也读不上去了,只好跟着藤师傅学编藤。学编藤手艺也有一年半载了,就是不见长进,主要是缺乏悟性。藤师傅心里头那个急呀。急也没有用,只能自己生闷气,所以这段时间就比以往多喝了点酒,想以酒消愁嘛。

④藤师傅专心制作新藤椅,修修补补的事就交给小藤子干。这些天,藤师傅闷声干活儿,也不多搭理小藤子。他是在做一件绝活儿:制作一把特别精美的藤椅,不出售,也不自用,是专给小藤子做示范的样品。他曾跟邻居刘花匠不止一次说起过,他要做一把天堂的椅子。因为小藤子不够灵巧,过于笨拙,为师为父心里总有些不爽。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良师出高徒,可他与小藤子就弄不出这等好事。

⑤藤师傅在卧室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画有藤椅图样的纸,小藤子曾问过他那墙头的纸上画的啥。藤师傅说,那是一把天堂的椅子,是在梦境里寻觅到的。小藤子就站墙边,仔细瞧。

⑥图样是有点特别:阔平的扶把,宽敞的微微后倾的靠背上,描有仙鹤独立的图案;接近坐者后脑勺的位置有一道凸出的拱枕,四只椅腿的上端环连着镂花的藤面。

这、这个样子叫、叫天堂的椅、椅子啊?小藤子不胜惊讶,又有点疑惑。

⑧藤师傅说:是呀,你空下来好好看看。接下来我就要做这把天堂的椅子。

⑨这天,藤师傅忘我地让飞舞的藤条按梦境中的图样编织,小藤子则自顾自加工一把即将修整好的老式躺椅,技术含量不高,收收尾而已。少顷,只听得小藤子哎呀一声,随即嘭的一声脆响,这把老式藤椅一根横贯背部的旧藤绷断了。小藤子顺势瘫坐在地上,人蔫了。

⑩藤师傅放下手里的活计,看着小藤子,终于发火了:你这个笨蛋也太没用了,这点小事都做不来,将来你怎么娶老婆养家?!

⑪小藤子蒙了,老父还从来没这么凶过啊。他面色苍白,从地上爬起来却回嘴道:我、我是没有用,你、你这么能干,不是也、也讨不起老婆吗?

⑫藤师傅这下真动怒了:好,你干不好活儿,说不好话,还学会了回嘴。你给我滚,我看你还是去庙里当和尚吧!

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藤子虽然不清楚自己的身世,但也听闻自己是养父从深山里寺庙门前捡来的。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窝,他扔下编具夺门而出。

⑭小藤子失联了,不知去向。与此同时,墙上的那张藤椅画也莫名失踪了。藤师傅自此一蹶不振。天堂的椅子工程也只好半途而废。

⑮一年后,藤师傅患重疾卧床不起。小藤子回到小巷。他带回来一把制作精良的宽扶手藤椅。

⑯当藤师傅昏花的眼睛一接触到这把椅子,即刻有了精神。他颤巍巍地坐起来,尽力地移身,慢慢地坐上了这把藤椅。他两手按着藤椅扶把,身子微微后倾,背脊靠踏实了,轻轻地吐出:舒服,舒服……

⑰小藤子轻声轻语地说着,还用手比画着什么,藤师傅明白了,这椅子是小藤子按照他梦境里的图样制作的。造型新颖,技艺精湛,堪称一流。

⑱有人说,小藤子失联,是去认了亲生父母;也有人说,是到某山寺庙里吃斋饭,专练编藤手艺。不知哪个传闻更接近事实。但小藤子的手艺长进神速,藤师傅后继有人,这是真的。

(《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9期)

1.同学们准备将这篇文章选入青春专刊,为了帮同学们更好的阅读,请同学们为本文列写一个情节题纲。

2.阅读这篇文章时,有同学选择下面两句作为专刊扉页的内容,请你根据所选角度写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窝,他扔下编具夺门而出。(简要分析“莫名”中包含的人物心理)
(2)他两手按着藤椅扶把,身子微微后倾,背脊靠踏实了,轻轻地吐出:“舒服,舒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3.有同学说将这篇文章选入专刊时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专刊把小藤子列入励志人物,请你归纳小藤子的性格特征,并举一件事例分析。
5.本文选入专刊时,同学们想要为它配上一幅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请你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完成这幅图的文字表述。

蓝色的封面上,画了一支洁白的羽毛笔。蓝色象征海洋,表示家书穿洋渡海;白色表示不俗,象征作者高洁的品格。羽毛笔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是象征翻译家——因为作者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所译的大都是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作品,当时法国作家是用羽毛笔写作的;二是象征家书——鸡毛信。那支羽毛笔,仿佛飘飘欲飞,在蓝色的大海上空飞翔。

——《傅雷家书》配图设计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B.因山水迷人,风俗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C.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社的不满。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2.《唐诗鉴赏辞典》评价本诗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说说你从该联中获得的启示。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美从何处寻?

宗白华

①“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你的心也可以发现美,这“美”对于你来说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②要发现深度的美,达到深入的美感,要在心理上具备一些条件。比如,作者的感情经历过一番洗涤,把情绪改造后,再把眼前美的形象,如实反应到心里去,再凭借他物传递出来,才能成为个性化的文学艺术;再如,精通琴艺的俞伯牙,生活上遭遇不顺,万般孤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其心灵受到洗涤,完成了情绪改造和对美的再造,然后,他凭借音乐旋律,放射出对美的最深体会。

③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移情”,是我们审美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

④美学家还讲究“心理距离”和“静观”。“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住在现实生活里,自己没能把握美。等到与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才发现家在图画中,在自然美的形象里。

(摘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朱光潜

①与实际的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客观冷静的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美。

②北方人初到西湖,平原人初见峨眉,即使是审美力量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土生土长的人心里往往不觉如此。我平时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觉得很美丽。看常见的景,身处其中太久,难以发现美;看稀奇的景,人与景观之间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便可在静观中发现其独特之处。

③种田人羡慕读书人,读书人羡慕生意人。竹篱瓜架旁的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的好。这些现象你一定也注意到,它们是什么原因呢?

④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影响,能安闲自在地品味美妙景致。看正身,看自己,好比乘船遇着海雾,觉得它妨碍呼吸,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

⑤也就是说,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就是生活中的工具或障碍,都只能引起物念。因此,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须以一种自然平静的心态去欣赏和观察事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态度去欣赏它们的形象。总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段距离。

(摘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两位美学大师都围绕“发现美”加以论述。请结合作者观点,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美学家讲究“心理距离”和“静观”。
②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态度去欣赏它们的形象。
答:①心理距离:____________②无所为而为:____________
2.甲文论述了“移情”的审美心理。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移情”的句子,试作分析。
A.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有人说,甲乙选文的作者都有“诗人”气质,也有“学者”风范。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见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折取芍药一枝春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出自南北朝诗人陆凯之口。一枝春,其实就是春天的一个符号,浓缩了春天的美。没有梅花,我便忍不住折一束芍药花给别人,送出了一份美好和诗意,也送出了一份希望。这一枝春何尝不是整个春天的象征?折取芍药一枝春,就是把暖暖的春光带回了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代诗人让人认识到一朵花就是一分美好。芍药花被和煦的春风吹乱了,碧绿中泛着墨色的叶错落有致,素雅得有些修长。每年四月,花蕾绽开在枝头,一天天地长大,终于绽出了笑脸。花蕾多被人采撷,放在花瓶里,瓶里兑上水。芍药花在花瓶里享受着水的润育,花开得无拘无束,怒放且热烈。芍药花的美丽,不只花瓶知道,春天也知道。这正应了宋朝诗人戴复古在《陪厉寺丞赏芍药》诗中写的那样:酴醾压架垂垂老,芍药翻阶楚楚春。

③折取芍药一枝春,为这个春天增一抹妩媚。芍药花的美令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韩愈因芍药的美态而陶醉,曾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芍药》: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诗人元好问在《浣溪沙·芍药初开百步香》诗中也称赞:芍药初开百步香,小阑幽径隔长廊。老家门前那片地里,芍药年复一年地长,花开花落。浓郁的香味弥漫在乡村,映衬着农家生活。芍药把自己的粉色、白色、红色、黄紫色呈现在春天里,它不挑拣土壤的贫瘠与肥沃,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单生于茎顶端,花梗较长,花形有单瓣、重瓣之差。

④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根系多年后可入药。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栽培较早的一种花卉。芍药可分为草芍药,美丽芍药、多花芍药等多个品种。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后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位列草本之首,被人们誉为花仙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被人称颂,现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⑤芍药无论种植在何处,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芽、长叶、抽条、开花都让人敬畏。芍药状如娉婷妖娆的女孩,不仅香清粉澹,而且高贵迷人。宋朝诗人苏辙在《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诗中写道:蔼蔼堂西十亩园,晚凉迎步绿阴繁。共惊春去已多日,争看花开最后番。未许狂凤催烂熳,故将青幄强安存。请公作意勤欢赏,趁取残红照酒樽。从中可看出苏辙对芍药花也是情有独钟的,不然对芍药花的那份情也写不出来。

⑥折取芍药一枝春。每年芍药花开的时候,我都要回老家几次,采些含苞待放的芍药花插在花瓶中,给儿子一瓶,也给孙子一瓶。我自己还要摆上两瓶,一瓶置于案头,一瓶置于床头。日日与芍药花相伴,仿佛误入芍药园里,闻到芍药花蕊飘出的淡淡药香,沁人心脾,心灵也得以净化。

⑦芍药花是需要花瓶装扮的。插入花瓶中的芍药花,会让人领略到不一样的春意。芍药花是为大自然盛开的,也是为春天绽放的。

⑧其实,生活就是一束芍药花。等待芍药花的,不只有阳光,还有朋友和风雨。

(选自《咸阳日报》2022年4月6日,有删改)

1.阅读选文,简要概括芍药花的特点。
2.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芍药花在花瓶里享受着水的润育,花开得无拘无束,怒放且热烈。
3.文章第③段引用韩愈与元好问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4.你觉得这篇散文运用了以下哪种写作手法?请做洗择,并结合文音内容简要分析。
A.借景抒情                    B咏物抒怀                    C.托物言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人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就如同没有翅膀的小鸟,永远不能翱翔于天空。


请围绕“坚持”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色彩文化也独具特色,京剧脸谱就是通过人物面部的色彩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戏剧家翁偶虹曾这样总结京剧脸谱颜色的内涵: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请你仿照示例,从以下几部名著中另选一个人物进行设计。
《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我想为《红岩》中的江姐设计红色脸谱。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屈。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表现出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