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是某同学对抗日战争时期几场重大会战(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     
史实推论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汉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其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A.枣宜会战B.平型关大捷C.第三次长沙会战D.豫湘桂战役
类型:单项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A.目的B.结果C.背景D.经过
类型:单项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色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B.广州国民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北洋军阀政府
类型:单项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台湾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段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部分生还外,大部分战死。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摘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请写出材料一中清政府割让台湾的相关史实。

材料二:史料记载:此次受降典礼,经手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时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均已顺利完成。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政府主权之下。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台湾能重入中国版图的原因。

材料三: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的描述,请概括历史上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变化。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辛亥革命打开中国历史进步闸门的必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材料一出自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根据条文,写出这部文件的全称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的变化(部分)

报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刊就增至700多种,截止《青年杂志》发刊,全国先后创办的报刊在1000种以上,许多报纸议论时政,宣传各种社会政治学说,从而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
工厂1912—1914年为99家,1914—1918年为377家,4年增加了近3倍。伴随工厂数量的增加,工人数量从50万增长至1920年的200万。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摘编自《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历代封建君主选发旨令,房行党禁……在封建社会的专制政体下,没有政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摘编自张舒《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关系之研究》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请阐述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之间的关联。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八年级某班学生以“邓小平光挥一生”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以下是二组学生编写的邓小平不同时期大事记(节选)。阅读大事记,回答问题:

[第一组]:

1920年,时年16岁的邓小平抱着救国的愿望来到法国开始勤工俭学,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研究工人运动。

1923年,他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他前往苏联继续求学,最终求得救国“真经”:马克思主义。

1935年,邓小平以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他说: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走上胜利道路的标志。


(1)指出邓小平树立救国理想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分析他取回的“真经”在这一时期中的价值所在。

[第二组]:

1940年,邓小平率部参加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947年,邓小平、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2)请分别说明第二组大事记中邓小平救国活动的成功之处,并写出这些活动使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半坡遗址博物馆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在这里你能见到的是(     
A.栽培稻谷遗存B.铁犁铧
C.人面鱼纹彩陶盆D.干栏式房屋
类型:单项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

——《治安策》


(1)写出材料一中“他”的名字,他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用了哪一制度。
(2)为巩固统一,指出材料一中的他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分别推行的措施。
(3)秦朝虽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却是一个短命王朝,请你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举例说明。
(4)根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问题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他还采取了哪一措施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5)概括上述题中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材料三: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融…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依据材料一,为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填写朝代(时期)名称,西周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式实行了何种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平王迁都洛邑以后逐渐出现的社会状态。
(3)请列举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两位即可)
(4)指出材料三中“这一时期”的名称,根据材料并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的积极作用。
类型:非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精心收集了如表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的蔡侯纸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张仲景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B.活跃繁荣的学术思想争鸣
C.西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D.辉煌灿烂的秦汉科技文化
类型:单项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