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作文。
请以《诗一般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题目完整;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目:那个了不起的人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2022年308名因公牺牲民警名单。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但他们却又是最了不起的人,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敬业、勇气、执着和深情。也许,我们身边的某个寻常人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


请以“那个了不起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

②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店檐下,显然是躲雨的。他站起来,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

③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显得有点憔悴和落魄。他将毛巾重新挂好,问年轻人:“看你的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扶扶鼻梁上的眼镜,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只是在老家打了几份零工。听说这边机会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

④他安慰年轻人几句。窗外的雨,一直在下。他微笑着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的,半天才支吾出一句话。“我也知道头发太凌乱了,可是……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不瞒你说……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小伙子,你误会了,我不收你的钱,也不瞒你说,我学理发时间也不长,这个店也刚开不久,你就当给我练习一下,如果剪得不合你口味,你还要多包涵。”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他先将年轻人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年轻人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年轻人点点头。他剪得仔仔细细,年轻人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电推剪的嗡鸣声与淅淅沥沥的雨声,竟也在小理发店里和谐起来。

⑥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年轻人闭聊。不一会儿,就将年轻人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年轻人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年轻人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年轻人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年轻人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十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年轻人的手,说得掷地有声:“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年轻人腼腆地收起了钱。

⑦外面雨仍然在下。他向年轻人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将他拽住,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我没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钱,可是,你既然走进我这个剃头铺了,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傅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年轻人也没有问,只是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⑨一会儿,雨终于慢慢变小了,停了。年轻人一脸精神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年轻人的肩膀,目送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走出他的理发店。

不管是谁,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选自《经典美文》2023.4,有删改)

1.根据文意,结合示例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1)他邀助在房檐下的年轻人进店避雨,年轻人很感激;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为年轻人理发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年轻人若有所思;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加点词语。
年轻人脸红红的,半天才支吾出一句话。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他推开了年轻人的手,说得掷地有声:“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不管是谁,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的理解。
4.本文多次写到了“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雨”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百年峥嵘岁月,百年建党伟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立德中学初三·一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3.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示例:召开“学党史 感党恩”主题班会
4.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抗联”战士李爷爷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你作为班长去邀请李爷爷,将怎样说?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少读书,不务章句。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

丁卯,从王朝京师。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

西南当王师初靖,余孽尚骄,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以本立统须守御,因自誓曰:“吾当以死救此一方。”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大理、鹤庆、丽江、水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

(选自《革除遭事二》有删改   作者明•黄佐)


【注释】①考亭之学:指朱熹之学。②逮:至。

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遗。

明•程本立

我老西行几日还,归心随尔过崤关。

晚晴扫得离愁去,稳坐车中饱看山。

(选自《巽隐集》卷一)


【任务一   阅文知人】
1.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人物经历我的学习批注
年轻时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远道求学
“就学”可理解为(1)______
丁卯年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2)______“谪”字学过,理解不难,耶!
云南任上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3)______“诸夷”是否就是“西和诸戎”中的“诸戎”呢?
王师初靖后(4)______西南建功军民安居乐业,全是程本立的功劳啊!
2.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
词类活用例句:宿。句1:______
句2:______

【任务二   悟诗识人】
3.文学社想以程本立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和文,完成视频脚本创作。
镜头画外音:内心独白
背景人物特写

风吹尘飞,天色阴晦,驿路上一辆马车渐行渐远,徒留两道车辙。

(1)______

儿啊,我已老迈,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狠心命你返回,望着阴沉天色,我的心仿佛正随你一起经过崤关。望你一路顺利,平安归家!

(2)___。山脚下,桥边一车,车帘微微掀起。

安坐车中,面向青山,神态怡然。

(3)______

【任务三   诗文颂人】
4.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人风骨”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范仲淹。请你综合诗文内容,参照示例,写一段话来推介程本立。
【示例】

范仲淹历经艰难,但勤奋乐观,终有所成。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他敢于直言强谏,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信念坚定,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怀念蛙鼓

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

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

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⑪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作者简默)

1.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连用比喻,有何妙处?)
(2)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
2.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
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
4.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目一: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道德准则、处事规范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勤劳、诚实、孝悌、和睦、向善、进取等是中华民族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围绕你的学习或生活,一定发生过一些事情,而这些事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你家的家风。


请以“家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
(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校话剧社打算将师陀的《说书人》排演成话剧,请你帮他们完成翻拍手记。

说书人

师 陀

①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②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③这无疑是一种贱业。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蹰的写上——

④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⑤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惟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⑥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还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⑦时光悄悄地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上,它也不曾停留。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三国》、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板。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⑨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⑩就在不久以前,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⑪“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⑫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⑬“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⑭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⑮“你们抬的是谁?

⑯“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⑰“说书的死了?

⑱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⑲“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⑳“吐血。

㉑“他的病很长远吗?

㉒“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㉓“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㉔“他压根儿没有家。

㉕“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㉖“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㉗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㉘我们全不说话。接着,我们转上小路,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有谁看见过乱葬岗吗?一片连接着阡陌的荒地,累累无主的坟墓,点缀坟墓的枸杞和野草。就在这里,他们在这些永不会有人来祭扫,人家把他们埋葬后便永远将他们遗忘的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㉙“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㉚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多少人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我站着,直到新的坟墓从地面上耸起来,埋葬的人吸了烟,然后抛下他们掩埋的新坟走了,不见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桥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呢?

㉛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翻拍·服化道】
1.“服化道”是指话剧中的服装、化妆、道具,是排戏中须仔细考虑的要素。请你在阅读小说后,提示小文就说书人这个角色在“服化道”方面的安排。
小文:饰演说书人的演员,面部该如何化妆呢?
我:根据小说描写,他应是个中年人的扮相,而且(1)_____________
小文:确实如此。至于说书舞台的布置,我得让道具组准备好一张旧桌子,几条板凳,一把破折扇,一块醒木,一个小笸箩,可别少了。
我:是的,小说中说书人道具的简单,也间接反映出(2)_____________。道具对人物的境遇与形象起着暗示的作用。
小姚:看样子,原本我请服装组准备的一件长衫也是不够的了,要额外加派两件。
我:你能举一反三了!小说写了“我”三次与说书人的际遇,他身上依次是蓝布长衫、(3)____和破长衫,这是小说家的匠心设计。

【翻拍·揣摩】
2.饰演说书人的同学对人物描写感到困惑,请你为演员解答。
(1)动作戏指导: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演员的疑惑:这里的动作太复杂了吧,我能不能只念词,不做动作?)
(2)文戏指导: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演员的疑惑:小说为什么在此处使用两个分号,改成逗号不是更容易理解吗?)
【翻拍·视角】
3.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小语和小文有不同意见,一时语塞的小文该如何说服小语?请根据文本内容补充对话。

【翻拍·主题】
4.小说结尾“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意蕴丰富,请结合选文分析“荒凉”含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回忆自己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迷信、唠叨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跃然纸上;在《老王》里,杨绛回忆“我”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呼之欲出。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一定也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人,请你回忆与他们交往的情景,讲述你们的故事。


请以“我们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社戏》让我们回到平桥村,再现前往赵庄看社戏的美好而难忘的经历;《回延安》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领略浓浓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让我们置身于肩表的黄土高原,聆听安塞腰鼓气壮山河的鼓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让你魂牵梦绕的事、人景、物……


请以“______,让我魂牵梦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写一篇记叙文,记叙经历,抒发感情;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