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根据语境,完成下面的诗词填空。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展开中华民族史诗般的画卷,每一篇幅都在告诉我们答案。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提出“富贵不能淫,①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种种磨炼,才能“所以动心忍性,②____________。”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表现出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志。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决心像大鹏一样高飞,乐观的寻求幸福与理想“九万里风鹏正举。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陶渊明在《饮酒》中用“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体现“物我合”之境,表现面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可磨灭;时代变迁,仁人志士精神熠熠。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前四句写景,以一个“______”统领。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___________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海椰学校正在筹划举办一场感恩教育报告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海椰学校团委想邀请省家庭教育专家方教授为全校同学做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以下是张成同学执笔拟写的邀请函,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

邀请函


尊敬的方教授:

您好!

海椰学校将于12月18日下午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学会感恩,不负青春”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报告会,诚邀您为我校全体同学做报告,引导同学们做一个心怀感恩之心的美德少年。请您务必按时参加。

2022年11月13日

海椰学校团委

①这则邀请函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
②这则邀请函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
③这则邀请函有一处表达不够得体,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_________
(2)为了使活动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校团委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在报告会上设置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结合聆听报告的体会,当场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如果你参加现场的互动,你会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赛里木湖·果子沟》,完成下面小题。

赛里木湖·果子沟

①乌鲁木齐人交口称道赛里木湖、果子沟。他们说赛里木湖水很蓝,果子沟要是春天去,满山都是野苹果花。我们从乌鲁木齐往伊犁,一路上就期待着看看这两个地方。

②车出芦草沟,迎面的天色沉了下来,前面已经在下雨。到赛里木湖,雨下得正大。

③赛里木湖的水不是蓝的呀。我们看到的湖水是铁灰色的。风雨交加,湖里浪很大。灰黑色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这不像是湖,像是海。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海。没有船,没有飞鸟。赛里木湖使人觉得很神秘,甚至恐怖。赛里木湖是超人性的。它没有人的气息。

④湖边很冷,不可久留。

⑤林则徐一八四二年(距今整一百四十年)十一月五日,曾到过赛里木湖。林则徐日记云:“士人云:海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其水亦不可饮,饮则手足疲软,谅是雪水性寒故耳。”林则徐是了解赛里木湖的性格的。

⑥到伊犁,和伊犁的同志谈起我们见到的赛里木湖,他们都有些惊讶,说:“真还很少有人在大风雨中到过赛里木湖。”

⑦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⑧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叠叠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⑨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重过果子沟。果子沟不是来时那样了。草、树、山,都有点发干,没有了那点灵气。我不复再觉得这是一个仙境了。旅游,也要碰运气。我们在大风雨中经过赛里木,雨后看果子沟,皆可遇而不可求。

⑩汽车转过一个山头,一车的人都叫了起来:“哈!”赛里木湖,真蓝!好像赛里木湖故意设置了一个山头,挡住人的视线。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

⑪真蓝!下车待了一会,我心里一直惊呼着:真蓝!

我见过不少蓝色的水。“春水碧于蓝”的西湖,“比似春莼碧不殊”的嘉陵江,还有最近看过的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赛里木湖这样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⑬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二十分钟,我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真蓝。远看,像一湖纯蓝墨水。

⑭赛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简直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真蓝。我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蓝。

⑮为什么会这样蓝?有人说是因为水太深。据说赛里木湖水深至九十公尺。赛里木湖海拔二千零七十三公尺,水深九十公尺,真是不可思议。

⑯“赛里木”是突厥语,意思是祝福、平安。突厥的旅人到了这里,都要对着湖水,说一声:“赛里木!”

⑰为什么要说一声“赛里木!”是出于欣喜,还是出于敬畏?

⑱赛里木湖是神秘的。

(选自汪曾祺《天山行色》)


【注释】①赛里木湖:位于中国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境内的北天山山脉中,紧邻伊犁州霍城县,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②林檎: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小而圆。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所至所见所感
乌鲁木齐——伊犁风雨中的赛里木湖,汹涌、荒凉________
雨后的果子沟,②________陶醉
伊犁——乌鲁木齐晴天的果子沟,发干、无灵气遗憾、失落
________惊叹


2.联系文章上下文,指出文中第③段与第⑱段加点的两处“神秘”的不同含义。
3.赏析第⑫段划横线的句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白杨礼赞》选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④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⑤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选文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3段划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堂是成长的舞台,课堂在校园里,也在生活中。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A:请以《这堂课,有我,有      》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B:请以《课堂,有      才精彩》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体裁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军人是国家的脊梁,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军人形象。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极限降落

孙利波

①夜深了,西部战区某旅的高原驻训地一片宁静。

②上等兵许耀文在行军床上躺了很久,听着风轻刮帐篷的声音。“伞包无法正常打开怎么办?”“不,不会的,伞衣叠得够平滑够整齐,每个步骤我都严格检查过的。”虽然对自己的叠伞标准足够自信,许耀文的脑海里还是不时冒出这样奇怪的念头。他平躺、侧卧、斜身,辗转反侧。

③天亮后,许耀文要和战友们去执行一次特殊的伞降任务。伞降地域的海拔高度达到4500 米,是他们旅迄今海拔最高的低空跳伞。对于依靠空气阻力支撑的伞降训练来说,高原与平原的境况大不相同:高原空气稀薄,降速更快,难度与危险系数远大于平原。为了完成这次任务,许耀文和战友进行了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仅一个落地动作,就要按照标准要求,一次次从两米多高的模拟平台上跳下。每天如此,整条腿肿痛得厉害。“三肿三消,冲上云霄。”一次次消肿后,许耀文感觉自己练就了一双“铁腿” 。

④战友们的阵阵鼾声传来,许耀文想起自己新兵时初次跳伞的情景。从直升机内跳出时,他不小心被机舱门刮了一下,导致身体姿态不太规范。伞包打开后,他一遍遍尝试拉动操纵杆调整伞的平衡,但是在强气流的干扰下效果甚微。落地时,在降落伞的拖动下,他仰面拍在了地上。想到这里,许耀文似乎感到一丝痛感从臀部袭到了腰部、背上、手臂。

⑤在挑战极限海拔跳伞前的这一夜,这些念头总是不知疲倦地干扰着许耀文,说不清是紧张还是兴奋。许耀文知道这些想法纯属杞人忧天,甚至有些好笑。他尽量让自己静下心来,把空中特情的处置方法又默想了一遍。

⑥慢慢地,睡意袭来,在战友的轻声呓语中,他渐渐沉入梦乡……

⑦清晨,伴随着清脆的哨音,许耀文腾地从床上跳起来。迅速穿衣,请领武器,整理装具。十分钟后,许耀文昂首站在集合的队伍中,准备奔赴几十公里外的伞降场。

⑧天色渐亮,运兵车颠簸前行,许耀文透过车窗望去,路边的簇簇枯草上挂着晶莹的霜花,一缕阳光把远处连绵的雪峰渐次抹红,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

⑨运输直升机掠地而起,徐徐升至400 米空中。淡淡的云翳触手可及,许耀文的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当看到远方群山间一泓蓝得出奇的湖泊,凝望着苍穹下朦胧的仙境时,他的心忽然安稳下来。

⑩“全队注意,2分钟到达预定着陆地域,做好离机准备! ”架次长的指令传来,许耀文立即坐直身子,托了托胸前的伞包,握紧手中的自动步枪。

⑪“挂拉绳弹簧钩! ”许耀文起立的同时将弹簧钩挂在钢丝绳上。

⑫“准备离机! ”许耀文夹紧双臂,抱紧伞包,上体前倾,缩紧身体,目视机舱口。

⑬“离机!”许耀文一跃而出——这是他在地面训练模拟过上千遍的动作。

⑭急速下坠,冷风扑面,眉毛上似乎凝结了冰晶,许耀文胸口很闷。2秒钟后,降落伞包哗地拉开,下坠瞬间陡然变成慢动作。伞衣雪莲般绽放在碧蓝的天幕上,许耀文一边操作操纵杆,一边观察左右伞员,朵朵伞花呈现出完美的队形。往地面看去,高原的脉络毫无遮掩地呈现在眼前,大地闪着金光。地面越来越近,许耀文保持着规范姿势,稳稳落在预定区域。

⑮“完美!”扩音器里传来总教练赞许的声音。

⑯许耀文迅速解脱伞具,完成隐蔽伪装,和战友们采取战术队形向“敌” 目标实施破袭行动。阳光洒在他们涂满伪装油彩的面颊上,许耀文萌生了一种冲动,他想纵横莽原,他想挺立山巅,他想穿越风雪!

⑰在高原阳光的沐浴下,他期待着下一次新的 “极限降落” 。 这期待,像高原上对呼吸的渴望一样,迫切而热烈………

(选自2023年1月9日《解放军报》, 有删改)


【“大”处把握】
1.请补充图示,呈现许耀文这次任务的“特殊”之处。

【“细”处留意】
2.第③段提到这次跳伞“难度与危险系数远大于平原”,请借助链接资料解释原因。   
链接资料一:

降落伞采用的是空气阻力原理,在相同伞衣面积和挂载相同重量的情况下,空气密度越大,降落伞所产生的阻力就越大,降落伞下降速度就越慢; 反之,空气越稀疏,降落伞产生的阻力越小,下降速度越快。

(节选自秦杰 杨建岭《<真男>新兵的遗憾:“着陆场风大”,不能跳? 》,有删改)


链接资料二:

如果按高度来划分,2500米以上的跳伞为高空跳伞,2500 米以下的为低空跳伞,而1000米以下的为超低空跳伞。如果跳伞高度仅仅1000米, 留给特种兵的开伞时间不足8秒钟。

(节选自夏阳《特种兵成建制高原低空伞降“高难”“精准”!》,有删改)

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人物的内心能通过环境展现,请结合第⑨段画横线句子进行阐释。
(2)动作能展现人物内心变化,丰富人物形象。请结合以下语句具体分析。
第②段:他平躺、侧卧、斜身,辗转反侧。
第⑫段:许耀文夹紧双臂,抱紧伞包,上体前倾,缩紧身体,目视机舱口。
【“深”处思考】
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小说主人公许耀文体现的“四有”品质中,哪一方面最激励你?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经历写出感想。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以下材料,探究“亭”在中国文化中的功用与价值。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材料二】

闲亭一所,修竹一丛,外物萧然,乐自其中。 其亭也,溪左岩右,川空地平,材非难得,功则易成。一门四柱,石础松棂,泥含淑气,瓦覆苔青。才容小榻,更设短屏,后陈酒器,前开药经。亭闲坐卧,清户开而向林;门下往来,翠阴合而无草。游子见而忘归,居人对而遗老。余何为者?宇宙至宽,顾立锥而无地;公卿未识,久弹铗而辞乡。一见竹亭之美,竟嗟叹而成章。

(节选自唐·王泠然《汝州薛家竹亭赋》,有删改)


【注释】①弹铗(jiá):指怀才不遇,心中不平。战国时冯谖自信才华出众,不甘做孟尝君门下客,弹着剑的把手唱歌。
【材料三】

湖心亭是一种常见的亭。它的美,首先在于其建造之地往往引人入胜,其文化象征更是富有中国特色。身处湖心亭,临于水面,感受到水波飘渺,像神仙一样,你可以忘却俗世杂念。因此,可以说湖心亭是中国古人“筑室兮水中”浪漫主义理想的表现。

其次,湖心亭的结构一般都很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①处在哪个角度,近处湖水、 远处青山,可入眼入心,在空间景观构成中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应。如果你把湖心亭当作是实景,那周围围绕的水面就是虚景; 如果水面是实景,那倒影就是虚景; 如果环水的亭台楼阁与树木山石是实景,那水面上的空间就是虚景……是实是虚,全在观景者心中。山水之间因为这么一座湖心亭,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天然和合,莅临其境的游人眼前和心中之景也更加丰富多彩。

(节选自倪祥保《中国园林湖心亭的文化审美》,有删改)


【材料四】

亭作为一种建筑实体,和中国的文学意象存在一种互相参证的关系。

亭最早是作为行人途中休憩之所而被记载的。秦汉时,亭作为一种政治建制,除了迎送的职能外,还被赋予守土保民的职责。秦汉以后,亭逐演变成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作为送别亲友、饯行小酌的地方, 常建于道旁或江畔,成为一种与离人、乡思、客愁相联系的极富感伤和诗意的文化符号,如李白诗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是借一座座亭子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亲近,亭给这些士人聚宴、游览、修身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亭的建筑实体经过文人的游赏、品鉴,逐渐形成固定的文学意象。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在王家园林兰亭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雅聚情景与人生思考,《兰亭集序》成为书法与文学的千古名篇,而“兰亭”也成为带上人格精神的文化意象,至今备受推崇。

后来,文人还常将造园置亭看作是体现情趣雅量的行为,达到修养身心、涵养艺术趣味的目的。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屋舍部》中自述平生有两个绝技:   “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 ” 历史上许多亭子正是根据文人的审美情趣而设计、 选址和命名的。

由此可见,文人趣味对亭的建造、对亭意象的建构与审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亭因为文人的诗文而名闻天下、 经久不衰, 如 A 。 如果没有文人的参与和欣赏, 亭建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节选自黄仲山《亭文学意象与建筑演变的历史关联与文化互参》,有删改)

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出处方法释义
闲亭一所字形推源:《说文解字》伞“亭,民所安定也。”供人休息之所
翠阴合而无草课内迁移:佳木秀而繁阴
游子见而忘归,居人对而遗老语境推测:①遗留:②丢失,引中为遗忘:③赠送,读wèi②填序号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外物萧然,乐自其中。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与亭有关的文章,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摹亭貌记乐事明志趣
材料一翼然临于泉上(2)_____(4)材料一醉翁“醒能述以文”,材料二作者“嗟叹而成章”,二者借“亭”表达的志趣是: ______
材料二一门四柱,石础松棂(3)____
表达方式(1)_____记叙议论、抒情

4.下列关联词语,填入材料三①②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 才B.无论 都C.如果 就D.因为 所以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醉翁亭”可以作为道理论据补充在材料四A处。
B.由材料三可推断出亭都承载文人“忘却俗世杂念”的理想。
C.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这则材料的观点。
D.四则材料呈现“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6.根据材料三,分析张岱笔下“雪”与“亭”的虚实关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7.结合以上材料,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亭”备受喜爱的原因。
8.班级举办“建筑与古典小说”主题展,请参考前言及《三国演义》展板,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建筑,完成《水浒传》展板。
A. 山神庙                 B. 忠义堂                  C.浔阳楼                 D. 翠云楼

9.建筑与人的关系,根本上是外部空间与内在心灵的关系。学校以下四个空间,哪一个最能成为你的“精神小屋”?结合以上材料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写出理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就有建筑的身影,请将下列横线补充完整。
(1)三年谪宦此栖迟,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4)远远围墙,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5)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范仲淹观岳阳楼画卷,想象到时间和景象变化的“大观”,写下“______________”,令人神往。(范仲淹《岳阳楼记》)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春晚《满庭芳·国色》点燃了中国“色彩新潮流”。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雅致气韵。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文苑,纵览色彩之美。请按要求完成小题。

满庭芳·国色

作词   梁芒

我骑良马过世间

(A)liū达市井和大川

眼中颜色翻波(B)斓

天地呈现出五官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

千红万紫顺东风

雨过千峰泼黛浓

情深镀金风玉露

志坚胜霜雪满天

…………

(歌词节选,有改动)

1.小深在听歌记词时,有两个字没有把握写对,A 处用了拼音,B处用了同音字,请你根据语境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
“liū”___________     “斓”改成___________
2.同学们分享了对歌词的理解,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感情基调低沉悲壮,表达了对“国色”的热爱和赞美。
B.这也是一首现代诗,完全不讲究押韵,行文自由奔放。
C.歌词中“天地呈现出五官”是用比喻手法描绘“国色”。
D.“泼”为动词,传神地写出雨洗千山、春色盎然的特点。
3.同学们由“霜雪满天”联想到了《沁园春·雪》和《行路难(其一)》,围绕“雪”展开讨论。

小深:《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眼前所见的雪景引发了联想和想象,写出了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豪迈之情。

小圳:可是《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并没有见到“雪”,为什么会写“将登太行雪满山” 呢?

小深:我来说下,___________

4.小深整理了与“色彩”有关的诗句,请将素材A 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素材A:

露从今夜白,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_______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素材B: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5.艾青擅长绘画,诗作色调鲜明。请结合素材B,并联系《艾青诗选》,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6.“中国红”有着浓郁厚重的文化感,下列选项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最美不过中国红,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       是威严与庄重,           是热情与希望,           是团结与幸福,        是革命与胜利。中国红,承载着国人对红色的深厚记忆,更是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 绵延不绝的象征。


①故宫的红墙            ②中国结             ③火焰                 ④红星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④①③②D.①③②④
7.除“中国红”外,你心中的“中国色彩”还是什么? 请续写一节小诗。

什么是中国的色彩?

也许是银白

是秦岭的流云

是漠河的雾凇

是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

也许是

___________

……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