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202167日上午,西华一高的田月艳老师送考生前往高考考点。途中,一女生的鞋子坏了,田老师上前询问情况,并立刻脱下自的鞋子给学生穿上,这小小的举动,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爱的表达。随后田月艳老师赤脚送学生参加高考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温暖了整个西华县城,周口晚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爱是细节;善举是为人之道;我们要弘扬正能量。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①我爱人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而我又几乎没有跟爷爷奶奶特别亲昵的经历,所以每次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总是莫名感动。

②奶奶80岁出头,身体硬朗,近年除了视力有些下降外,耳朵、胃口、腿脚都很好。偶尔和爷爷拌嘴,也总能占个上风。

③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之前也尝试过用煤气,但年纪大了,做完饭老是忘记关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不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她嫌在煤气灶上烙不成葱花饼。

④奶奶烙葱花饼虽然很在行,但用的是死面,须趁热吃,凉了拽牙。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妈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

⑤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爷爷一辈子没做过饭,打下手不行,就只好拿着火钳子看着蜂窝煤上跳跃的火苗,时不时地通一通火眼儿。

⑥等将绿莹莹的葱花揉进面里,分好剂子,擀干面杖就该出场了。肚儿大头儿尖的擀面杖在烙饼的时候除了擀的任务,还得挑、翻、转。鏊上刷油,奶奶把擀好的葱花饼用擀面杖挑了,稳稳当当地搁在鏊子上。在转身擀第二个的时候,奶奶大着嗓门儿吆喝:“看好,别煳了!”爷爷应了一声,伸手颠了几下饼。爷爷比奶奶大几岁,耳朵有些背了。奶奶回头看了爷爷一眼,自己抄着擀面杖,挑起饼给翻了个个儿。

⑦葱花变成黄绿色、有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奶奶撕一小块饼,放进嘴里嚼一嚼,咂摸一番,然后挑起饼摇在了高粱秸秆缝制的箅子上,并嘱咐爷爷:“这火就中,别大了。”

⑧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

⑨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

⑩“咱奶奶为哈老给你烙葱花饼?”每次回去都能吃到葱花饼,我忍不住发问。是很早以前,我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后来每次回来她都烙。咱爸回来都没我这待遇。”他有点儿得意,又咬了一口后,却若有所思地低语:“都上年纪了,还能吃几回……”

⑪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哈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我忙不迭地对她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去劝劝咱奶奶?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

⑫“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

⑬“好。”

⑭等后备厢塞不下的时候,奶奶又递过来一个布袋子,不用看,我闻着味儿就知道是葱花饼,隔着袋子摸还烫手。车子掉头的时候,爷爷奶奶站在门口那棵光秃的合欢树旁,欲言又止。“走了啊,天冷,回去吧。放假都又回来了!”他们只是不住地摆手。

⑮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⑯“咱奶奶估计怕凉得快,麻布裹着干得也慢些。”他随口说道。我却突然想起有一回奶奶说“丹丹,死面做的饼得趁热吃,凉了跟石头样”,我当时顺口就接了:“是是是;上回带走的没吃完,干了刀都切不开。”

⑰说不清是愧疚还是幸福,脸颊有点儿烫。

1.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
2.文中第⑮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这是一堂好课”或“迎接太阳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作文

入秋以来,不少地方遭遇了疫情,课堂由线下转为线上。在此期间,你肯定也有关于网课的见遇闻、经历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暗夜之光

①前面的路很窄,凹凸不平。他下意识减缓了车速。

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③车灯的光柱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骑单车的少年。他抬腕看了看表,时针已经指向午夜十二点。他想这个时候,早已过了学生晚自习的放学时间,一个孩子,在深夜僻静的道路上孤身独行,很可能有什么不轨的企图。

④职业的敏感使他警觉起来。

⑤车窗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虽然什么都看不清,但他对这里了如指掌:道路两侧是城中村的废墟。

⑥黑暗中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他的家。当初拆迁时,开发商承诺五年前交房,却至今还没有动工。那之前他和妻子都还是工人,后来相继下岗。再后来,妻子生了病,也是为生活所迫,他东挪西借筹措一笔钱,买下一辆二手车,干起了偷偷拉客的营生。按照官方的说法,叫非法营运。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固执的习惯,每天夜里收车之后,他都要避开大路,经过这条小路回租住的家。既是缅怀过去,也是憧憬未来。

⑦孩子在前面骑车走着,他在后面跟着,不快也不慢,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他完全可以鸣笛提醒孩子注意避让,然后超车。他不打算那样做。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可能会导致复杂的后果; 如果他鸣笛,孩子受到惊吓摔倒了,他难辞其咎,后续一系列的麻烦也在等着他。甚至就在他超车的瞬间,孩子会故意去撞他的车,然后倒在地上实施讹诈。不是他把别人想得太坏,是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让他绝望,是生活中亲历的一些事情,把他变得谨小慎微。

⑧那一次,他载客去乡下,经过一个岔道口时,为了避让一辆对向来车,却撞倒了路边的一个三轮车。三轮车主受了伤,问他报警还是私了。他给了伤者一大笔钱。他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必须私下解决。直到后来,警察因为一个系列诈骗案找到他了解情况时,他才醒悟那起貌似普通的交通事故,他所以为的巧合,其实是一个骗局,是别人处心积虑设置的陷阱。

⑨孩子在前面走着,他在后面跟着,绷紧的神经提防着臆想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他偷偷地打开了手机的摄像功能。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手机里存储的影音,将成为保护的呈堂证供。

⑩这条路不算太长,很快就接近了终点。终点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他悬着的一颗心刚落地,前面的孩子却突然停下来。孩子在路中央支好单车,朝他走了过来。

他再一次绷紧了松驰的神经。

他也下了车,把手机摄像头瞄准孩子,按下“开始”键。

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一瞬间,就在一瞬间,他的大脑被格式化了。他不知道孩子是怎样离开的,不知道眼眶里什么时候蓄满了泪水。他抬头望天,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他看到天上有几颗星星,眨呀眨的,虽然微弱,却温暖了整个夜空。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暗夜之光”的作用。
2.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2)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3.这篇文章第⑥和⑧段宕开一笔,写暗夜无关的事。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请分析文章结尾有什么妙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给材料作文

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非常喜欢鸽子,每天早晨他都要去广场喂鸽子。渐渐地,那些鸽子和小男孩熟悉了,它们会毫无顾忌地飞到小男孩脚下,甚至飞到他的肩膀上和手掌上。

有一天,美术老师对小男孩说:“你能带一只鸽子到课堂上来吗?我们要学画鸽子。”小男孩爽快地答应了,他带回来一只洁白的小鸽子……

然而当小男孩将那只鸽子放回到广场上时,那一群鸽子开始用惊惧的眼睛盯着他,当他走近鸽子时,所有的鸽子都飞走了。从此,再也没有鸽子愿意飞到他身边了。

只有一次背弃,小男孩便失去了一群亲密的朋友,这是多么痛心呀!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一些启示:信任是无价的,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中的生灵,不要去打扰它们;教育中的小细节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大影响。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蒜煎饼

①那是周末的上午,你正在书房写小说,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暖暖的很舒服。嘭嘭嘭,敲门声打乱了你的思绪。谁呀?你站起身,边想边出来开门,看到娘站在门口,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淘洗干净的小蒜,你双手接过娘拎的东西,微笑着把娘迎进家门。

②“小茜和涵涵呢?”娘笑眯眯地问。

③“小茜送涵涵去上早教了,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不,杂志社跟我的约稿都到年底了!”你说着,给娘沏了一杯茶。小葛是你的妻子,涵涵是你不满三岁的儿子。

④娘系上围裙,挽起衣袖,走进厨房,“当当当”切着小蒜,搅拌面糊,又往面糊中打几个鸡蛋,搅匀,准备摊小蒜煎饼。

⑤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啥时候喜欢吃这道美食的,你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娘的奶水不够吃,你饿得哇哇直哭,娘就给你摊小蒜煎饼。你吃着娘摊的小蒜煎饼,就不哭了,脸上虽挂着泪珠却洋溢着笑容。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娘不论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背着铁锨,提着竹篮,到田间地头挖小蒜、有了小蒜后,娘先用水淘净泥土,杂质,再放到蒸馍箅子上控水,切碎。调面糊的时候,娘说过,要慢慢加水,边加水边搅和,这样调出的面糊不起疙瘩。面糊的稀稠度要适中,用勺子舀起来,倒下去,以缓慢的直线流下为宜,放一个小时左右醒面后,摊出来的小蒜煎饼才能筋而有味。大学毕业后,你在省城参加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娘,还是嚷嚷着要吃小蒜煎饼。好在,老家离省城不远,坐公共汽车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

⑥不大一会儿,小蒜煎饼的清香,就从厨房弥漫开来。

⑦“娘,这么快就做好了?”这样说着,你还像小时候似的,快步来到娘的身旁,迫不及待地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吃得有滋有味,同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

⑧娘摊小蒜煎饼时,用的是平底锅,娘先往平底锅上擦油,再舀一勺面糊倒进锅里,然后双手端起锅耳朵,上下左右摇匀,再放到灶台上。随着水分蒸发,大约一分钟,娘就摊好了一张小蒜煎饼。

⑨娘在省城住了三天,就要回老家去。“娘,再住几天吧,涵涵离不了你呀。”你拉着娘的手,想留娘。

⑩“不啦,我得赶紧回去。”娘笑呵呵地说,“家里的鸡呀,让邻居招呼喂食,也不是长法。”

⑪“娘,”你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从卧室拿出一把钥匙,放到娘的手上,“再来,就不用敲门了。”

⑫“嗯。”娘把这把钥匙与老家的钥匙串在一起,抬起头来,问道:“你知道,娘为啥总给你摊小蒜煎饼?”

⑬“我从小就爱吃这个呀”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⑭“这只是其中之一。”娘无限深情地说,“听老年人讲过,小蒜营养价值特别高。你是高血脂高血糖,多吃小蒜煎饼,对身体有好处。”

⑮这一刻,你的眼睛潮潮的,心里暖暖的。“娘,中秋节放假,我就回去看您,还吃您做的小蒜煎饼。”

⑯“好的。”娘笑得挺开心。

⑰目送娘坐着公共汽车,渐行渐远,小茜瞅你一眼,问道:“娘知道你爱吃小蒜煎饼,你知道娘爱吃啥吗?”

⑱“知道呀,娘爱吃红薯油饼。爹活着的时候,娘每次过生日,爹都亲自下厨,给娘烙红薯油饼,娘可爱吃了。”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

⑲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你和妻子小茜已经做好了回农村老家的准备,到超市给娘买了件紫红色的大衣、一双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意想不到的是,在中秋节那天,小葛的单位要组织中秋诗会,涵涵的早教班要举行亲子游戏,你的杂志社约稿还没有完成。看着实在走不开,你就给娘打了个电话,说回不去了,过两天将买的东西快递回去。

⑳小茜单位组织的中秋诗会,涵涵早教班举行的亲子游戏,都是中秋节上午的活动。吃过午饭,吃着月饼,你又想起了娘,于是开着车,与小葛、满涵一起,向老家的方向驶去。

㉑在老家门前的广场上,你停好车,看到家门紧镇,心想娘可能出门去了,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房门后有半篮红薯,你灵机一动,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你先把红薯洗净、蒸热、去皮,搅成薯泥,放到面板上掺面,边掺边揉,直到形成面团,然后切成面块,撒上面粉擀成饼状。

㉒小茜忙着生火,你忙着往平底锅中倒油,油热,就开始放饼。你拿着小铲子,不时地翻动着,正反两面起了好多泡泡,吱吱冒着热气,香甜的红薯油饼就烙成了。看到自己像模像样烙成的红薯油饼,想到娘吃红薯油饼时那种开心的样子,一种自豪感涌上你的心头。

㉓“娘,您在哪儿?”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你给娘打了个电话。

㉔“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电话那头,娘格外兴奋,没有一点几疲惫的样子

㉕你赶忙用保温饭盒装起刚烙好的红薯油饼,又匆匆驱车回省城。看到你们一家三口,娘笑逐颜开,端出香喷喷的小蒜煎饼。你也把自己烙的红薯油饼端出来,与娘摊的小蒜煎饼放在一起。

㉖你用小蒜煎饼卷着娘事先调制好的绿豆芽、土豆丝、豆腐皮,与小茜、涵涵吃得满口留香。而娘却坐在那儿,一口也没动。

㉗“娘,这是您喜欢吃的红薯油饼,我亲手做的,您尝尝吧。”你给娘夹了块红薯油饼,放在娘面前的小碟子里。

㉘“我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娘向你摆摆手,喃喃地说。

看着白发苍苍的娘,你顿感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眼里闪着泪光,娘因胃溃疡,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作为儿子的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情。

(选自《山西文学》,作者:王荀。有删改)

1.请以“小蒜煎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主要事件。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你还像小时候似的,快步来到娘的身旁,迫不及待地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吃得有滋有味,同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句中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看着白发苍苍的娘,你顿感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眼里闪着泪光。(这句话反映出“你”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伏笔能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请结合文章内容找到文中隐藏的两处伏笔。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此诗做于晚唐时期,当时战乱频繁、晚唐王朝危机四伏。金陵:南朝六代建都之地。今南京。②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③丹青手:指画师。
(1)诗歌中体现金陵晚望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2)“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一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赏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两棵杨桃树

郑芬

①听老人说,祖爷爷当年是从广东迁到高德买下了这栋老屋,老屋院子里就有了两棵老大的杨桃树,当时还是清朝。

②谁都不清楚,这两棵杨桃树到底有多长的树龄了。但谁都知道,这是高德出名的杨桃树,一大一小,人们就叫它们大树、小树。这两棵杨桃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们的果实。这满树满眼的杨桃子,记载满了爷爷奶奶的故事。

③大树、小树一年结果两季,夏冬都有收成。开花的时候花朵红白相间,花束茂盛之时,一串串、一簇簇,像极了炮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树有大小,果实自然也分大小。大树的杨桃子形状笔直,女孩子一手握不过来,一年有150多公斤果实。小树的杨桃子形如弯弓,有鹅蛋般大小,一年有50多公斤的果实。不知道什么原因,两树相邻,但是小树的杨桃子永远都要比大树的要甜上许多、脆上几分,一口咬在嘴里,汁水四溢,酸甜弥漫。

④这天,爷爷正在杨桃树下喂小猫,一阵风吹过来,一个熟透的杨桃子脱离了树枝,正好砸中了爷爷的额头。“哎呀!”爷爷不禁喊出声来。“怎么了?”奶奶赶紧停下手里的活儿跑回来为爷爷揉额头,爷爷说:“这杨桃子太多了,吃不了那么多,不如拿去送人吧。”奶奶说:“送人?不认识的人你也送吗?”

⑤之前已经送了一波杨桃子给亲戚朋友,收到的人家可开心了。但是树上还是那么多杨桃子,这大树小树的结果丰收成绩真是太好了,好到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消化。

⑥爷爷说:“这么多杨桃子,再不摘过些天就要烂掉了,可惜啊!”奶奶有点兴高采烈的样子:“不可惜。我已经想好了,明天拿去市场上卖,还可以挣点酱油钱。”

⑦奶奶头一天卖杨桃子回到家,爷爷问收了多少钱。奶奶转过身弯下腰,抚摸着地上的小猫,说:“没收多少钱,今天遇到的都是船厂的年轻人。他们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玩,那么熟悉就没好意思收钱。”爷爷笑了。

⑧第二天奶奶挎着装满杨桃的篮子又去了市场,还不到中午就回家了。爷爷笑着问奶奶,今天卖个好价钱吧?奶奶先是不言语,拿出一把糖果递给爷爷,说:“今天俱乐部那些熟人在市场边上搞活动,我把杨桃子给了他们,你知道俱乐部经常叫我们看电影,咋好意思收他们的钱,吃糖吧,他们给的,可甜了。”爷爷拿着颗糖,笑眼弯弯地看着院里的杨桃树。

⑨第三天奶奶照样去卖杨桃子,这次回家稍晚了点。爷爷按照惯例问奶奶,今天能见到大回报了吧?奶奶说:“今天刚好遇到高德小学的学生们去郊游回来,一个个口渴难受,就让老师分给他们吃了。”爷爷眼里的笑让奶奶有些窘迫。

⑩第四天,爷爷一边吃饭,一边问:“今天遇到什么人了,收了多少钱?”奶奶放下碗筷,语速很慢:“今天市场上有个卖杨桃子的老太太突然头晕昏迷了,路过的船厂年轻人、俱乐部干部,还有放学回家的老师、孩子们都围了过来,有掐人中的,有拍后背的,把老太太送去卫生院,这老太太中暑了。”爷爷望着奶奶,声音微微颤抖:“你这老太太卖杨桃子收回的不是钱,是命啊!”

⑪奶抬起脚,走向了庭院,望着大树、小树,一言不发。爷爷笑了,向奶奶举起大拇指,奶奶也笑了。

⑫第二天早晨,爷爷、奶奶家的院子门前放着一个大篮子,里边装满了杨桃子,篮子的提梁上吊着一个纸壳牌子,上边写着几个丑字:“杨桃随便吃,分文不收”。

⑬本世纪初,爷爷离世,两年后大树枯死。2021年奶奶离世,去年小树枯死。两棵树、一代人,见证了高德古镇淳朴的民风。

1.选文围绕奶奶的行为和态度变化,讲述了一个故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任意选择其中个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不愿送→主动送(心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对杨桃树开花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花的时候花朵红白相间,花束茂盛之时,一串串、一簇簇像极了炮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3.本文和杨绛先生的《老王》都记叙了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品质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山里的青年

梁晓声

①我已很久很久没到山里了。是的,太久了。

②早年间我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时,连队便在山里。营部在山里,团部也在山里。在我们连队那儿,想看到地平线也是不可能的。故我返城后成为北京人虽然四十五年了,却仅去过一次香山。

③但我却在四十五年后第二次进入了山里——那山叫云丘山,地处山西境内,离临汾市不远。我与王山同志受临汾市政府邀请,前去参加第三届大河文化国际论坛。会址在云丘山内,已打造成临汾的一处旅游景区。重入山里,最使我感慨万千的,是旅游带给中国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变化。

④而我眼前这个临汾的著名导游,全国金牌导游,就是曾经的山农的儿子。

⑤王山问他当导游的主要心得是什么?也是金山银山呗。这句话使中国农民,特别是祖祖辈辈深居大山腹地的山民及儿女,深受旅游业方兴未艾福祉的泽慧,我们这里成了世外桃源了!

⑥我们走到了一处有舞台的地方,台上正演出节目,演员以男女青年为主,或歌唱,或表演鼓舞,激荡人心。

⑦王山问请他们演出一场多少钱?导游笑着说:不是外请的,台上个个是村里人。他们喜欢文艺,自发组成了演出队,演出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平时有基本工资,旅游旺季有奖金。

⑧离开有舞台的景点后十点多了,导游问我和王山想不想吃碗豆花?王山正中下怀地说:想。卖豆花的小院干净整洁,出屋迎我们的是位姑娘。导游介绍说他俩是同学,姑娘说豆花一早就卖完了。我问她生意如何?她笑道:反正我自己知足就是了。看她样子,是真知足。

⑨导游便又请我和王山随其去见一个他所羡佩的朋友。

⑩一处山坡平场上有两间仿古砖房。先被门两旁的对联吸引了。其联是: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不由自主地说:此处有高人,下联尤佳

⑪正说着,一儒雅青年自屋内出,眉舒目朗,气质沉稳。导游介绍对方是他学兄,曾是大学校友,对方高他一级。王山遂问对联可是学兄所写?那学兄坦言:我可写不出来。毛笔字没有那么好,也没那等境界,正在修炼,是我俩的小学校长写的

⑫于是各自坐于门前石凳,听两个山农家庭出身的青年谈他俩的小学校长同时也是恩师。如今的山民家家有车,都将儿女送往县里的中小学做寄宿生了,山村小学再无存在必要。而他俩的恩师也已退休,发挥余热,承担起了彰显景区各处文化内涵的义务,被人尊为景区的文化提升人

⑬学兄说:恩师病了,我得接他班,也愿意接他班。我这里是儿童手工体验中心,旅游旺季,会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我喜欢教孩子们做各种手工。也喜欢像我恩师那样,到处走走,观察,思考,看哪里还有扩大景区的空间,哪处景点还有提升文化品质的必要,这些方法还能使大家的收入再多一些……

⑭那么沉静的青年,那么年轻的青年,连说话的语调也很沉静,像思想者在口述思想

⑮在下山路上,我仍品味那副对联,对王山悄语:可惜横批俗套了,‘吉祥如意’四字破坏禅境了。王山却说:我觉连横批也好,对于当地人,岁岁平安即吉祥,此心安处即如意。

⑯回到住处,一夜难眠。我曾想问两位学兄学弟毕业于哪所大学,因觉冒昧没问。还曾要问那沉静的青年处对象了否。也自觉唐突没问。

⑰对于一个什么样的姑娘会爱上他,我心存极大的好奇,于是陷入想象——夜幕初降时分,山静似太古,有位姑娘出现在儿童体验中心那儿,伫立门外垂首凝思。她是去与他幽会呢,还是要向他表白分手的决心呢?觉那情形不但有画面感,且十分的《聊斋》。

⑱祝那山里的家家户户吉祥如意!祝那山里的青年们都有美好爱情!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山里的生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改变。
B.学长青年说他“正在修炼”是说自己毛笔字没有老师的好,还需要学习,体现他的谦逊。
C.横批“吉祥如意”能够传达出学长青年对扎根山里、造福山里的生活选择的安然自足。
D.两个青年扎根山里的选择是对恩师坚守山里、发挥余热、淡泊沉静的品德的传承。
(2)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我已很久很久没到山里了。是的,太久了。(品析这段话的作用)
②那么沉静的青年,那么年轻的青年,连说话的语调也很沉静,像思想者在口述思想。(赏析加点词重复的妙处)
(3)细读文本,你觉得云丘山里什么样的姑娘会爱上这个学长青年呢?
(4)梁晓声散文集《活得明白》有四个专题,本文归入那个专题最合适,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①美得刚好;②何以年青;③生活真相;④浮世远观。
我认为最适合归入专题______
理由是: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