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 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
材料一 以下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国宝,请你鉴赏:
材料二克罍(léi)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召公的,但召公还要在镐京辅佐周王室。于是,他的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罍也由此得名。
![]() 克罍 | ![]() 克罍拓片铭文 | 周王说:太保(指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
材料三 如图是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材料四都江堰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和地形、地势,成功地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复杂的水利工程的技术问题。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独特的科学性与创造性是采用了“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建造在山川与平原的咽喉重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摘编自刘东、刘端直《论都江堰系统工程的生存与发展》
材料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勒力本业(致力于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摘编自《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材料一
材料二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 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 | ![]() 汉人胡食图 |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知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材料二
![]() |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
材料三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 宋朝只要一中进士,就有官做,或授京朝官,或为州郡副长官。 ——摘编自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 ||
时间 | 科举出身人数 | 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 |
1100年 | 35600人 | 0.036% | |
1200年 | 64500人 | 0.101% | |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
材料四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历史】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美术】
【音乐】
道情·时文叹(清·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A.依据先秦文献 | B.借鉴出土的古文字材料 |
C.通过考古发掘 | D.采用文献与实物的互补 |
亲国王的阵营 (信奉国教) | ![]() | 反国王的阵营 (不信奉国教) |
贵族 | 贵族 | |
商人 | 商人 | |
乡绅 | 乡绅 | |
农民 | 农民 |
亲国王的阵营:国王+上层教士+贵族 |
反国王的阵营: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劳动者) |
A.英国爆发革命时资本主义的水平更高 |
B.在革命爆发之后,英国社会相对稳定 |
C.宗教矛盾是两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
D.英法两国所进行的革命性质截然不同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
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