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知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
材料二
![]() |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材料三
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 宋朝只要一中进士,就有官做,或授京朝官,或为州郡副长官。 ——摘编自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 ||
时间 | 科举出身人数 | 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 | |
1100年 | 35600人 | 0.036% | |
1200年 | 64500人 | 0.101% | |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
(3)阐述材料三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材料四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
【语文】
《范进中举》里写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
【历史】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美术】

【音乐】
道情·时文叹(清·徐灵胎)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道情:曲艺的一种)
——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条理清楚。)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