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作文。

生活中总不缺乏美丽,你是否留心观察过,用心体验过?让你觉得最美的样子是什么样?是为梦想而奋斗的身影,是热忱助人的笑容,又或是自己做起事来的认真模样……


请以“______的样子最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认真审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作。(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此人(鲁滨逊·克罗索)一生的离奇遭遇是前所未闻的;他那变化多端的生活,也是绝无仅有的。故事主人公以朴实严肃的态度,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像所有明智的人一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教导别人

——节选自《鲁宾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请结合对《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具体内容阅读,完成下列题目。
(1)请结合对《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概括阐释书中“此人(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的“离奇遭遇”。
(2)请结合对《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概括阐释“此人(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变化多端的“生活经历”。
(3)请结合对《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写下你阅读此书后受到的“教导”。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肉食者 ______________(2)衣食所 ____________
(3)公问其________________(4)一作气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由此可见其眼光的短浅。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乙文】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③人主:君主。⑥毁誉:毀谤和称赞。
4.对乙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A.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B.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C.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D.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5.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搬用教材上的文章(含语段);(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寒冷的地方,就有温暖的阳光;有故乡的地方,就有邻里的守望;希望是战胜困难的药方。(摘自抗疫原创歌曲《希望》)

打赢疫情防控战,我们“琼”尽全力。待疫情消散,我在海南等你。(海南《抗疫进行时》宣传标语)

等到疫情过后,我想四处走走,听雨听雪听海,听人潮汹涌……我不知道会不会,再伤心或泪流,我知道学会,珍惜此刻的所有。

(摘自抗疫原创歌曲《疫情过后》)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请任选一题作文。
(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2)小文的表哥在省城中学就读高一,自疫情暴发以来一直留校学习,无法回到乡下的家中,他因此心情非常低落,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舅妈委托小文给表哥写一封信对他进行开导,请你以小文的身份写这封信,要求适当引用材料中的文字以作鼓励。
(3)疫情来势汹汹,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然而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越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的缔造者正是那些平凡的人民英雄。请你以“看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有一次,妈妈刚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一双新布鞋,我到肇家浜去捉小鱼,半个身子陷进了稀烂的泥污中,怎么挣扎也起不来,吓得我哇啦哇啦直哭。同去的小伙伴也吓得尖声怪叫。幸好有个过路的叔叔跑了过来,使劲把我从污泥坑中拔了出来。我一身新衣服糊满了泥巴不说,第一天刚上脚的新布鞋,陷在污泥中,再也无法拿回来了。我光着脚,穿着一身臭气熏鼻子的新衣服,直到黄昏也不敢回家里去……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每次她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当我仔细端详书的封面上这个外国老头儿的相貌时,我突然觉得,我在哪儿见过这个人。想了半天,总算给我想起来了,在少年宫的阅览室里,这个人的像画得老大,和鲁迅的像挂在一起。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精神,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1.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2.阅读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5.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这样读书的好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班长准备了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去读一读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快速成长,更精准摄入营养。经典作品的光辉,是不会被岁月磨灭的,只会随着时间焕发出更大的光辉。经典阅读引领人的内心生活,哺育人的精神世界,也让人们探索心灵。

——苏童

读不懂的书,恰恰培养了我对文化的好奇。年轻读者不妨尝试去读一读有点难度的、看不懂的经典,我最早就是被我不懂的东西打开了,但受益匪浅。

——西川


材料二:

阅读记录单

专题探究读书方法(建议)内容呈现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精读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朝花夕拾》)


选段中的人物是:

关注情节
精读、跳读结合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朝花夕拾》)

我发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②     

关注评价

跳读

有同学这样评价《西游记》中的八戒:八戒呆呆傻傻的,愚蠢可笑。

③对此评价,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进行反驳。
精读、跳读结合

在《西游记》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孙悟空,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却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软肋——怕唐僧念紧箍咒。

有人认为紧箍咒是孙悟空的一把枷锁,也有人认为紧箍咒是对孙悟空成长的鞭策。

④请结合原著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1)小兴觉得材料一中“经典作品的光辉,是不会被岁月磨灭的,只会随着时间焕发出更大的光辉”这句话很深奥。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帮他理解。
A.《白洋淀纪事》   B.《湘行散记》   C.《猎人笔记》   D.《镜花缘》
(2)西川建议“年轻读者不妨尝试去读一读有点难度的、‘看不懂’的经典”。请你完成材料二“阅读记录单”,相信你会大有获益。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亲情,是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为更真切地理解亲情,你打算和小安合作学习,完成对《灯祭》一文的理解与感悟。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②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是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⑤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⑧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⑨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有删改)


(1)你默读文章后,想以旁批提问的方式引导小安自读,请仿照示例,在第⑦段设计一个提问式批注。
示例:第⑤段“妖娆迷人”这个词用来形容“年”有什么表达效果?
(2)小安想把这篇文章制成音频二维码放在学习笔记的标题旁,在研读过程中对文章最后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重音产生了疑惑,请帮助他完成重音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细节之思
(3)小安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本文和《秋天的怀念》一样,叙述平静而节制,却蕴含着翻腾的情感。两篇文章的感人力量,都来自不事渲染的细节。据此,请你赏析第②段画横线句。
任务三:标题之辨

知识卡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往往会用富有情感的词语或修辞手法等,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行文线索,点明文章的主旨。
(4)小安发现,有些编者在选用此文时将标题改为“那盏叫父亲的灯”。你认为哪个标题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借助知识卡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shan)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梧桐……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2)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2.作者闲读梧桐,读到了梧桐的什么?
3.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夜深篱落一灯明》,完成下面小题。

夜深篱落一灯明

栗碧婷

①“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的古诗句里,觉得叶绍翁的这一句格外好。

②儿童、促织、篱笆、温暖的灯火,各安其位,却又彼此牵牵绊绊。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异常贴已,有说不出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觉得特别有底气。

③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在用心地体味着这份淡然,以及淡然里那丝丝的温暖。灯火摇曳,促织低唱,于清秋的夜晚,不低徊哀伤,不把酒问月,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景,不耽溺,不自拔,一小秋风顺便将一片叶子捎过来,落在了他稍稍单的秋衣上。秋衣是去年的,也许是离家时母亲亲手缝制的那一件,然而,他并不在意,只是偶尔拢了拢垂下来的长袖,雾气蒙蒙,凉意淡淡,多日萦绕心头的孤单在不远处的灯火里渐渐消róng              散。一阵暖意于心头悄悄升起,这样的暖意不明亮也不壮丽,对于一个羁旅者刚刚好。

④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 (A.红烛光   B.白月光)一样的纯意。“情到深处自然淡”,光阴的锦帛上繁华落尽,一路走过的良景,喝过的陈酒,朋友折枝相送的美意,绿萝牵衣的惬意,此刻都留了白。迷蒙的夜色里,篱笆歪歪斜斜,疏影淡淡,攀附其上的枯藤似一路散落开来的墨迹,飘逸、闲散,好比人生章节里那写不完的林林总总,如此一笔带过。一笔带过,也未尝不好,略去的,隐去的,便有了无尽的深意与禅意。

⑤一直觉得万家灯火,不是令人徒增怅惘,便是让人心生空虚无序。而恰是那僻院里的一盏,光影绰绰,摇曳生姿,橘黄如旧色往事,在秋野的清静中摊开,或卷着花边,柔软、温情,宜人宜心,像极了少时自家方木桌上的那一盏,此盏,彼盏,圆了,缺了,故园秋声逶迤而来。三更灯火五更鸡,母亲的催读声、夜色里滑出来的击更声、秋虫的呢喃声……于这微凉的秋夜,散发出迷人的节奏。

⑥“远望可以当归”,说得极是。

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了线的。杜甫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此音必当不是了。循声而来的儿童听出的是稍稍的明媚与清丽,近了,更近了,顺手折一小枝,无须褪尽残叶,早就被风卷走啦。蹲着、爬着、眯着眼、噘起小嘴巴,找促织啊,“也真是的,声音明明在这儿……”结果,泥渍、草汁弄了一身,握在手里的促织“嘟,嘟,嘟,……正叫个不停呢。“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白居易听出的是岁月流逝的“咕咕”之音,高低不止,凉如秋水,悲苦自知。而挑促织的儿童正带着促织在回家的小道上撒腿欢跑,白月照水,波澜不兴。

⑧夜风清爽,灯火淡淡,儿童的纯真笑声仿佛在草尖上滴溜溜打转。观者不禁莞尔,眉宇间看不出一丝清愁。耳廓边幼年的促织声悦耳如歌,一股潮热在心头荡漾,一低眉,故园的野地顿时花枝颤颤,草香幽幽。

⑨想起六月的一天,随母亲去麦地,不小心被麦芒刺痛了手,小脸顿生不悦之情。母亲连忙钻进麦地,寻得一只羽翼震得沙沙响的蚱蜢,扇动的羽翼是多彩的,有翠绿,有桃红,母亲找了一根线让我牵着、我喜欢看它飞翔的样子,麦芒的刺痛感早就被那多彩的羽翼扇走了。如今,我只要一看到灼灼盛开的桃花,就会想那是不是正在飞翔的蚱蜢的羽翼。心里是满满的明艳与温暖,那是永远不会凋落的飞翔。

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凡事不必那么匆忙,也不必因关山重重、思乡心切,而涕泪交加。如叶绍翁这般缓缓行,慢慢看,纵然离乡万里,也试着数数落花,听听促织,闻闻草香,看看俏皮儿童……然后静静聆听醉在光阴深处的往事相懒懒拱动的声响,如此,悠然盈盈,山高水远里,自是风光祷旎,温情脉脉。有了一颗静笃的心,再浓的也就自然淡了,再远的路径也能风景读遍。

(选自《散文百家》2020.05)

1.读一读,写一写,选一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小lǚ_____秋风   消róng______   ______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薄”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单薄”的“薄字的读音是_______(写序号)。
薄:①báo,扁平物体上下之间的距离短(与“厚”相对)。②bó,追近,靠近。③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
(3)根据文意,为第④段画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     (A.红烛光   B.白月光)一样的纯意。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夜深篱落一灯明”很能反映羁旅者凄清悲苦的心境。
B.文中引用了许多关于“促织”的诗句,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C.全文以情境的描述为主,但也有对童年具体事件的叙述。
D.本文长短句交错,多处引用诗句,语言活泼又不失典雅。
3.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了线的。
4.分析标题“夜深篱落一灯明”的妙处。
5.同学们打算把这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你认为归入哪个专题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故园之思   B.人生感怀   C.旅行印象   D.人间草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