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节选)
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而深秋的访问者——无厌止的雨/就徘徊在它的上面……/人们都开始蛰伏到/那些浓黑的屋檐里去了;/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1939年秋)
栽几朵牡丹,摇yè生香;置几盆鲜花,蝴蝶自来;听燕子呢nán,漫游春天;看满天星
追逐美丽是人之天性,可是美的事物却需要更美的事物来匹配。
A.固然 招引 走 | B.既然 招引 投 |
C.既然 吸引 走 | D.固然 吸引 投 |
A.画横线的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
B.【甲】处的标点应该是问号。 |
C.画波浪线句的主干:我欣赏做法。 |
D.“蝴蝶自来”“漫游春天”“心驰神往”“太多眷念”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于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就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特殊时期,能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的动作。凭这些动作,我还能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倡导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三)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奋发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奋发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会议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奋发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奋发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⑪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⑫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有删减)
1.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语段 | 事件 | 人物品质 |
语段一 |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 (1) |
语段二 | (2) | 有胆有识 |
语段三 | (3) | (4) |
A.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个事例来组织材料。 |
B.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
C.本文抒发了作者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
D.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情感、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5.得遇良师,人生有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 |
B.百里奚举于 |
C.曾 |
D.故天将降大任于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生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
D.孟子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
![]()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习近平 |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
B.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气氛。 |
C.颈联中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猜测之语,担心、怜惜之情尽显,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 |
D.“蓬山”“青鸟传信”两个典故寄托作者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无需伤怀。 |
莽昆仑
墨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材料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泰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材料二:
章琴,是十二圩卫生院的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工作了近 30 年,在工作中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唯有对工作的追求和热爱,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践行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誓言,回顾她的工作经历,无论是从医院护理一线还是到查螺灭螺现场,无论是家庭医生签约还是到进驻集中隔离点,江边鱼船、乡间田头、隔离病房都挥洒了她无数的汗水。
材料三:
A.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劲骨,饿其体夫,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醉翁亭记》中的“迁客骚人”的“骚人”也是源于此。 |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她的诗歌形式较为自由,将建筑美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音乐美、绘画美结合起来,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
C.《我爱这土地》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喉咙,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入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整首诗委婉地抒发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 |
D.北宋诗人陈师道曾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描写阴晦之景所引发的悲伤,对仗工整,富有文采和诗意。 |
A.“晚霞印红天边的天空/色彩在深灰色的树梢上/有一群群的鸟儿往南飞/它们的倩影留在远处的天空……”líng( )听着民谣歌手小娟的《晚霞》,怀揣着美妙的chōng( )憬,B.村小的老师如一泓秋水,澄澈、明净、空阔。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老师;C
村小远离尘嚣纷扰的静美和安谧氛围中的古朴美沁人心脾。乡村教育的美,是金盏菊花瓣上的蝴蝶颤( )动的双翼,是阳光下一滴水折射的万紫千红,是暮日里怡然坠落的累累( )红柿。
A.递进复句 | B.承接复句 | C.并列复句 | D.选择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