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于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就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吗?!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特殊时期,能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的动作。凭这些动作,我还能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倡导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三)
⑧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奋发图强”呢?
⑨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奋发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⑩原来在一次会议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奋发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奋发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⑪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⑫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有删减)
1.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语段 | 事件 | 人物品质 |
语段一 |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 (1) |
语段二 | (2) | 有胆有识 |
语段三 | (3) | (4)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围绕“我”和陈先生交往的三个事例来组织材料。 |
B.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说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 |
C.本文抒发了作者对陈先生深深的敬佩、赞美和感激之情。 |
D.本文和《藤野先生》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 |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4.阅读小贴士,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人物传记”的特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情感、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5.得遇良师,人生有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