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
①从“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后、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什么?
②“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只是放眼望去,那些十来秒的短视频中,真正的普通生活、优质记录倒在少数,多半还是自虐式吃异物、无意义搞笑以及刷底线猎奇。如果说此前网络上为人诟病的“三俗”内容还是打打擦边球、尚显“含蓄”的话,那么那些短视频无疑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感官刺激。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载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浏览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位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展,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③潮流代代不同、年年变化,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④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
⑤“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随流行而去,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可能就真的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本应坚定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人以希望。生命的这一阶段,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中“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1.下列网上视频属于记录普通人生活的一项是( )A.自虐式吃异物的快手。 |
B.无意义搞笑视频。 |
C.抗击疫情的短视频。 |
D.刷底线猎奇的抖音。 |
A.第①段通过写大量95后、00后对网络流行的风向过度迷恋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B.第①段通过写大量95后、00后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正面论证了“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这一中心论点。 |
C.第③段加点词“如若……只怕……”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A.“所热爱的东西”文中指让我们深陷其中的网络流行风潮。 |
B.句中“毁掉我们”的东西指的是,许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快手短视频及网购等。 |
C.沉迷网络流行风潮,会让我们迷茫,低俗慵懒,满足于感官的刺激,失去人生的方向。 |
D.这些“热爱”让我们无法自拔,失去了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磨灭了我们的追求。 |
包书皮
潘渊之
①我“不以物喜”的境界,年过半百了,依然遥不可及。儿时更是背道而驰,别的不说,新学期发下新课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找一张厚点、结实点的纸,四剪八折,覆裹住封面封底,写上书名和班级、姓名……虽无难度,却不亦乐乎,就是因为新书能让人心生欢喜。
②到了中学,欢喜心没减,虚荣心又生,有意做个文学爱好者,哪怕入门级的也好。但因地偏、家贫,渴望中的文学名著,不是见不到,就是买不起。某次包书皮,忽生一念,给语文书写上一行外文,忘了是从哪儿抄来的外国小说名,以聊慰书不能得、心向往之的焦躁,并指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赞赏。果然,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了,拿过去翻翻,指着书皮的外文,这什么?满脸通红地答,少年维特的烦恼。老师一声轻笑,欲言又止,可能是硬生生吞下一个“现挂”:来来来,告诉大家,哪个怀春的,让你钟情了?
③早年的书,纸张、工艺都比现在差得多,传阅率却极高。特别是小说,无论《金光大道》《艳阳天》,还是《平原枪声》《大刀记》,传来传去,往往缺头少尾,封皮掉了粘、粘了掉,前言、后记也无迹可寻。所以,那时人们的包书皮习惯,多是出于无奈。我最初是一切都包,后来是书好就包,再后来是必要才包。到了1994年,包完三联书店首版首印的《金庸作品集》,就啥也不包了。
④《金庸作品集》大概是我买到的最早的带护封的书。那时还不知道“护封”这个说法,觉得就是封皮,有必需的文字信息,有典雅的古画、花纹,只是没与书一体粘牢,所以我称之为“浮皮”,即浮动的封皮。“浮皮”拿掉,“固封”(固定的封皮)露脸,白底之上,唯字而已矣:封面有书名和作者名,书脊有书名、套名、卷号及出版社标识,封底则是纯纯的光板。给这套有护封的书再包一层书皮,我倒没以为多余。一则,这是用一个多月的工资换来的,三十二册一箱,既贵且重,值得一包;二则,我把“浮皮”视为正式封皮,而“固封”那“无设计的设计”,挑战了我对一套好书的想象;我甚至觉得,它还不如纯手工自包书皮更能表达对好书的尊重。
⑤如今,书是越来越贵,买书却越来越容易,书的传阅率和复读率也越来越低,而书的纸张、工艺又今非昔比,封皮不那么容易卷边、折断,甚至可防变形、抗水溅,再加上护封大行其道,除了小学生还在给课本套塑料书皮,谁还会自己动手裁纸包书呢?
⑥更何况,现在重要的问题,已不是书皮包不包,而是护封扯不扯了。
⑦前两年,买得一套译林出版社的《加缪全集》,六卷,硬壳精装。护封黑白调子,布勒松拍的那张照片占了封面的大半版:冬天里的加缪,叼着半截香烟,目光坚定,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体内那“不可战胜的夏天”(加缪语)。取下护封,内封硬壳覆的是特种纸吧,应该不适合把外封画面原样照印,所以从简,只在封面、书脊印有该册书名和加缪签名,不过,是法文,没有汉字。摩挲着,端详着,我忽然想起中学时给语文书写外文名的尴尬事。当年包上书皮,确是要拿洋文来装的;如今扯下护封,是不是同样的效应?
⑧这层并不“潦草”的“浮皮”,扯,还是不扯?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错误的是( )A.作者由包书皮这一事件说起,引起读者对儿时书皮和现在精美护封的对比思考,意在告知读者要理性认知护封。 |
B.哪个怀春的,让你钟情了?从第二段中老师说的话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
C.早年的书,纸张、工艺都比现在差得多,传阅率却极高,说明早年的书比现在的书吸引人。 |
D.作者把“浮皮”视为正式封皮,而“固封”那“无设计的设计”,挑战了他对一套好书的想象,说明作者对《金庸作品集》甚是喜欢。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①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②,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③,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④。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⑤!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A.饮少 |
B.变化 |
C.庶人 |
D.有亭翼然 |
A.醉翁 |
B.环滁皆山 |
C.泻出 |
D.望之蔚然 |
A.甲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B.甲选文是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C.甲乙两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楚襄王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
D.甲乙两文情景交融,甲文寄情山水,乙文虽围绕“快哉”,但流露对政治失意的不平。 |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①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②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寓理于景。 |
B.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也暗示了送别酒宴时觥筹交错的情景。 |
C.颔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颔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 |
D.颈联是全诗的点题之句,突出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
球星 | 皮尔洛 | 吉格斯 | 埃托奥 |
特点 | 球队大脑 坐镇后场 运筹帷幄 | 速度奇快 只闻其声 难觅踪影 | 速度与力量结合的非洲选手 射门如雷霆,性情急躁 |
对应《水浒》人物 | ① | ② | ③ |
亲爱的同学,诚信是什么?诚是根基,信是枝叶,诚与信互为涵养,诚中有信,信中有诚。诚就是诚实,不自欺。信就是讲究信誉,信守承诺,不欺人。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世间万物,彼此分享,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分享与成长一路相伴。分享知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分享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
匠 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②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③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④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⑤“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⑥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
⑦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⑧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⑨“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⑩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⑪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⑫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⑬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⑭时光荏苒,岁月静默。小镇一如既往的宁静。
⑮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⑰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⑱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⑲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⑳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㉑现在回头看去,我想有些事情早已注定。或许,在木雕师傅收下这个弟子时,命运就开始以无可逆转的姿态走向终局。
㉒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㉓我站住了,犹疑了一瞬间,又迈开了步子。“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好像这样就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一般。
㉔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㉕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㉖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
㉗“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㉘谁料一语成谶。
㉙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
㉚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㉛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㉜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㉝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㉞穆匠。木匠。匠园。
(《光明日报》2018年03月09日,有删改)
1.下列哪一项不是体现了阿苗对穆爷爷的懂( )A.“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文中多处描写“我”静静地看穆爷爷干活,体现了“我”的懂事。 |
B.“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写“我”对那些木雕的欣赏,体现了“我”的懂。 |
C.我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说出了我对穆爷爷的话的理解。 |
D.“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体现了“我”对穆爷爷工作价值的高度赞扬,这也是一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