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
赵丰
①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奉着天意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②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个词重叠起来,叫得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③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④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发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古代的诗人很早就用上了嫩绿这个词,宋代词人柳永在《西平乐》中写下:“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也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长出的竹笋啊。
⑤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⑥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开头两句写的便是初春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最是一年春好处”,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此情此景,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
⑦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
⑧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⑨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⑩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时光,虽是漫无边际,但却是一点点累积而成。从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的,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⑪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 )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⑫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⑬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人世间如此多烦恼,何不换个氛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⑭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
⑮萌芽,多么好的表述啊。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选自《散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填写下面的空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论语》是诸子百家中A.非/学无/以广才 | B.险躁/则不/能治性 | C.非/宁静/无以/致远 |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
A.“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舍弟、愚见、敝人、见谅、劳驾等。 |
B.《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这篇散文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孩子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
C.《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作者是毛泽东。 |
D.读罢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
阅读是一种学习,通过读《秋天的怀念》,使我明白了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因你而憔悴的面庞。读《散步》,我懂得了 ① (解释、解散、解决)分歧的最佳方式是体谅与尊重。读《金色花》,我体悟到对母亲的爱不分国界,不分形态,它取jué于你的内心。读《荷叶·母亲》,那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的红莲,定能明白荷叶对自己的荫蔽。不要徘
曾子曰:“吾日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节选自《中庸》)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月光糖果
张成磊
①一轮凝月,升在山顶。山顶下是我姥姥的两间茅草房。茅草房前的板栗树,迎风生长。
②姥姥喜欢在月光下做糖果。直到现在,我仍然还记得姥姥做糖果时的情景。
③姥姥做糖果的第一步是洗糯米。糯米是在山脚河畔的水田里种的,品质非常纯正。姥姥把糯米用木桶盛着,去山涧用泉水洗净,然后挑回后捞出,放在小铁锅的竹篦片上。小铁锅用几块白色石块支在砂砾地上,石块之间是烧柴火的“灶间”。姥姥把从山上捡回来的柞柴点燃,开始蒸精糯米。柞柴木质细密,烧起来几乎不起尘烟。山风吹来钻进“灶间”,柞柴火苗虽乱却旺,犹如一副吹不散的剪影。半个时辰后揭开板栗木锅盖,锅里顿时升腾起白雾般的热气。热气散尽,一锅糯米像世间的珍珠,在月光下晶莹透亮。姥姥趁热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拿过一根椴木杵,一下一下地舂着。直到见不到囫囵米粒,再倒出来放在杉木板上。舂烂的糯米已经凉透,约十几分钟就在清澈的山风里晾成了米糍。姥姥用磨得闪亮的刀片把米糍切成小块块儿。姥姥切得很仔细,小块块儿大小均匀,比花生仁儿稍大。然后放在藤条筐箩里,摇上几圈,滚上白糖。等全部滚完,月亮已经升到山顶,散发出的光辉仿佛姥姥无限慈爱的目光。第二天清晨去看,那一筐箩的糖果通体雪白晶莹,可爱极了。姥姥把自己做的糖果叫“月光糖果”。
④那时候,我们这群乡村孩子的四季除了秸秆草与飞蠓,就没有别的“零食”了。可是,姥姥的糖果却为我们的童年送来了香甜。姥姥把她精心做的“月光糖果”无偿赠馈给我们这群小孩子。姥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这群小孩子曾帮助她在暴雨来临之前把晾晒的粮食收起。姥姥说,如果没有我们帮助,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会把一年的收成冲掉。姥姥这么做,是因为看见我们太缺乏营养,她说小孩子应该有该有的香甜。如果童年太过于苦涩,长大后就会没有记忆。姥姥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说她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我们,但她会做糖果。所以她做了“月光糖果”分发给我们。
⑤小唐是外村的孩子,母亲早逝。听说姥姥这里有糖果可吃,也跟着我们走过山坡。姥姥非常疼爱她,总是多分给她两块“月光糖果”。但因为害羞,小唐只来过几次就不来了。那个年代,白糖也非常稀罕。没有白糖,姥姥的“月光糖果”就做不出。曾经有一段时间,姥姥没有做“月光糖果”,但姥姥始终记挂着那个山草一样飘摇的小唐,把最后五块“月光糖果”用竹篮装了,挂在板栗树上,特意给小唐留着。可是,我嘴特别馋。在夜里我偷偷爬上板栗树,拿走了四块。次日姥姥知道了,把我训斥了一番。姥姥说,小唐是个孤单的孩子,你怎么能偷吃我给她留的糖果?我向姥姥承认了错误,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姥姥抚摸着小唐的头,把仅有的一块“月光糖果”给了小唐。我看见有泪从小唐脸上流了下来。那眼泪,又清又亮,还有山草般的哀伤。
⑥再过了半年,姥姥走了,她的魂魄隐入了身后的大山里。没有了姥姥,世上也就没有“月光糖果”了。我们站在板栗树下,满怀悲伤。如果说,月亮用光辉照亮夜空久封的心灵,春天用嫩芽融化冬天冰雪的心灵,那么,姥姥用她的善良触动了我们这群小孩子一生的心灵。姥姥的“月光糖果”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划下了永恒的爱的痕迹。
⑦时光阡陌是静美,岁月深处是成长。以后我长大,每每回山探望板栗树下那孤独的坟,已经成了诗人的小唐也会跟着一起去。她说,姥姥的“月光糖果”香甜了她的一生,她永远都不会忘记。小唐说这话的时候,热泪盈满了她的眼眶。
⑧不懈的风从山下水田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慈爱的月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印迹。月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姥姥在茅草房前做糖果的身影。那身影,慈祥善良,仿佛本就不曾离开。
1.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A.文章写姥姥给我们做糖果吃,后来姥姥“走了”,这可以看出,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
B.文章围绕“月光糖果”展开叙述,“月光糖果”是行文的线索。 |
C.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以记叙为主,同时穿插了一些描写、议论和抒情。 |
D.文章多次写“小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姥姥”的形象。 |
海边清晨
王继怀
①夜宿海滨小镇,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即披衣,起床,打开房门,走到阳台上。
②此时正是凌晨,举目望去,天色破晓,月亮在天空将走尽它的旅程,群星正逐一消失,尽管还没有一个地方泛出朝霞的红晕,但东边的天空已睁开了眼睫。
③海风卷起的浪涛,从天际滚滚而来,推涌追逐,由远而近,越近越高,猛烈拍打着岩石,发出松涛般的轰响。
④我在想,大海真是奇怪,真是变化无穷,有时候风平浪静,微澜不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时又惊涛骇浪,气势磅礴,犹如置身于万马奔腾、金鼓齐鸣的战场。
⑤渐渐地,风小了,浪小了,涛声也小了。黑夜消失了;天空,海面,开始一派光明。一轮火红的太阳从海面冉冉升起,金光四射,朝霞喷彩,倍觉奇伟壮观。
⑥下楼,穿过一片树林,来到海滩。
⑦眼前的海滩平展展的细沙,没有一片碎石,没有一处水洼,像铺开闪光的玄黄锦缎,天边淡淡地飘来几朵白云,此时的海水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煞是好看。
⑧在金色的阳光下,我脱掉鞋子,赤脚感受脚底与细沙的摩擦,沿着长长的海滩,一个人默默地走,享受着这美好的阳光和美丽的海滩。
⑨沙滩上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早起者,有些人在拾贝,时而弯腰,时而起身,看看四周。或许他们并不仅是想收藏那些贝壳,更陶醉于对美的寻找、发现和体味。
⑩不远处,有人用萨克斯吹《海滨之歌》,也有人唱《大海啊,故乡》,优美动听的旋律,熟悉的音乐,唤醒了我许多埋在心底的记忆。
⑪我喜欢大海,记得第一次看大海,是二十多年前,和一个同样喜欢看大海的朋友,从长沙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到深圳大梅沙,为的就是看大海。我们在海边玩了一天后,当晚又直接去了火车站,再乘坐一整夜的绿皮火车返回。
⑫因为喜欢大海,我也去过一些海边景点,三亚亚龙湾、厦门鼓浪屿、青岛金沙滩、大连金石滩、北海银滩、惠州巽寮湾、阳江海陵岛,以及国外的巴厘岛、爱琴海……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⑬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大海,也留下了关于大海的许多名篇佳作。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站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大海潮起潮落,写出了千古名篇《观沧海》;到了唐代,关于大海的诗句就更多了,张若虚就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名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家喻户晓,大诗人李白也有豪迈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宋代,陆游乘舟到闽江口琅岐岛,写下《航海》,把琅岐岛比喻成蓬莱。现当代关于大海的名篇佳作就更多了,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海上日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⑭有位作家说,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漫步海边,记忆像滚滚浪潮,新的一天,就这样色彩斑斓地开始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开篇交代场景的背景,“涛声”提示将要看到的是大海。“披”“起”“打开”“走”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作者被惊醒后对外面景物的期待。 |
B.本文在写景上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变化。从阳台到海滩,体现了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
C.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看,重点在海边。由此看来,文章以“海边清晨”为题不甚恰当,可改为“清晨海边”。 |
D.文章描写的海边清晨,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和乐趣,让人无比向往,充分体现出了结构美、色彩美、情感美。 |
通知 七(2)班全体同学: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我班准备将于11月8日下午在学校多功能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各位同学准时参加。 2023年11月6日 七(2)班班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