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①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②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蹑手蹑脚。
③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
④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指尖上沾着些土。
⑤“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
⑥尤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
⑦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⑧“对。”尤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⑨“你在守着什么呐?”
⑩“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⑪“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⑫“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尤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⑬“哦,那是什么呢?”
⑭“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⑮“好,不说,那我也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⑯“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尤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⑰“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⑱“九岁。”
⑲“啊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⑳“那还用说,”尤尔根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㉑“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㉒尤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㉓“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㉔“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尤尔根犹豫着。
㉕“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㉖“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尤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㉗“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㉘尤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个面包,还有一个白铁盒。
㉙“多可惜,”那人朝着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㉚“不,”尤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㉛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㉜“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尤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㉝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㉞“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㉟“谁说的?”
㊱“我们老师。”
㊲“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㊳“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尤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肯定他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呢。”
㊴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夜里老鼠们要睡觉吗?”
㊵“没有,”尤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㊶“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㊷尤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㊸“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㊹尤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㊺“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㊻“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的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㊼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㊽尤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㊾“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㊿“好。”尤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51)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尤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链接材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契诃夫 |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满了欣慰的泪水。她拍着我的肩膀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就像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2021年6月7日上午,西华一高的田月艳老师送考生前往高考考点。途中,一女生的鞋子坏了,田老师上前询问情况,并立刻脱下自己的鞋子给学生穿上,这小小的举动,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爱的表达。随后田月艳老师赤脚送学生参加高考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温暖”了整个西华县城,周口晚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陈年喜在《微尘》中写到: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工匠之路
①仍是混凝土。仍是砌一堵墙。几个年轻人已不知道在这栋3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子。
②此刻,这几个年轻人正在集训。陈君辉是指导者,林怡峰、谢健强是训练者。这里有3层楼,上上下下328个施工节点,与实际工地一模一样。若想知道“房子是怎么盖成的”,这里就有答案。
③我去的时候是去年8月,岭南正是燠热之时,动一动便是一身汗。几个年轻人穿的工作服,前胸与后背已被汗水洇得变了色儿。他们正对照图纸,量、锯、夹、装……由于专注,对我的到来浑然不觉。旁边,是他们训练的成果。陈君辉成功地完成过,那时他还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学生。
④让我们重温那一次比赛场景——
⑤现场,电子扫描仪、切割机、电钻、高频振捣棒等158种工具、配件和19吨商品混凝土为他们而备,22块木模板、40根木材以及部分轻型钢框模板供他们使用。他们要在72.25平方米的场地上砌两面墙,墙高2.4米,厚0.25米,宽则不规则,允许误差为1毫米。大概相当于建一间“精致”的房子,门、窗位置预留。
⑥比赛开始一小时后,意外发生:陈君辉在锯木材时,食指不小心被锯齿划破,顿时鲜血渗出。他有点慌,马上举手示意。在赛场医疗点,伤口经包扎止血。陈君辉活动了一下手指,不影响继续比赛。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比赛。他和搭档李俊鸿要争分夺秒夺回因此而损失的35分钟。
⑦读图、放线、切割、钻孔、安装,各工序有条不紊进行。浇筑时,约10吨商品混凝土要在20分钟内分4次完成。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会不断产生气泡,要经过多次高频振捣让气泡“吐”出。接下来去除模具。趁着混凝土还“软”,细细抹平,让表面不留痕迹……
⑧比赛结果揭晓。中国选手陈君辉、李俊鸿夺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在颁奖典礼上,两人挥舞着手臂,泪水不可抑制地流淌。他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技术工人获得了无比的荣耀。
⑨陈君辉生于1998年,成长于广东韶关南雄一个镇上。曾经,面对高考的失利,他也垂头丧气过,但心底并未放弃自己。陈君辉从小就喜欢建筑。在互联网里遨游,让他寻觅到建筑之力、建筑之美、建筑之奇。初中时他去过深圳,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很好奇:楼为什么能建那么高?2016年9月,陈君辉被建筑施工专业录取。在校期间的学习,使他眼界渐开。他知道了那些桥梁为什么能承载疾驰的车辆,那些现代建筑由谁设计、由谁施工,那些亭台楼阁何以历经风雨依然完好……在这里,他听到了内心深处与建筑所产生的共鸣,他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多项专业技能比赛……
⑩我还在墙前流连。这面墙,林怡峰和谢健强于17个小时内一次成型。陈君辉要求很严格,不允许“雕刻”;凹凸之处,不能补,不能磨。
⑪林怡峰告诉我一个“秘密”,首先在“型”。一次成型,必要先制模具。要制模具,必要先懂图纸。图纸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看图者要心中有“沟壑”。浇筑也非常关键。之后,是高频振捣。
⑫究竟何为高频振捣?林怡峰取过高频振捣棒,通上电,一按开关,仿佛有千军万马蹄声急促。林怡峰握得极稳,手臂如箍了一层铁皮,额头的汗珠随之大颗滑落。
⑬为了避免失误,在训练中他们必须不断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和创新精神。“瓶颈其实也是一种刺激,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很有成就感。”林怡峰说。
⑭“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们?”还是在那面墙前,我问几位年轻人。
⑮“工匠精神!”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一身水,一身泥,但精益求精,坚持到最后,就是好工匠。
⑯这些年轻人,正在工匠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3月19日,有改编
1.请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补充文中陈君辉的主要事件。链接文本: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石涧记
[唐]柳宗元
石渠之事①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②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③,亘石④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⑤。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⑥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⑦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⑧耶?。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②熟眠开北牖③。
日午④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⑤。
《小石潭记》 | 《石涧记》 |
从小丘 | (1)上由桥, |
其岸势 | (2) |
A.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
B.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
C.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
D.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
童话“打假”: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
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正在阅读一本童话故事书。小语发现书中《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一文,不符合基本科学真相。于是她搜集材料,准备写一篇说明文向弟弟说明白其中事理。
《衔着树枝飞越太平洋的鸟》故事内容
有一只衔枝鸟想飞越太平洋。这一天,这只鸟在地上含了一长树枝就向太平洋飞去了。在旅途中,那树枝起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累了,把树枝扔进水里,站在上面休息;饿了,把树枝扔进水里,站在上面捉鱼吃,最终它成功飞越了太平洋。真正的强者能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机会,就像飞越太平洋的小鸟,仅仅依靠一小截树枝就能立足,飞翔,成就自己的事业!
——选自《睡前故事》,有删减
鸟儿的飞行能力
需要飞越太平洋的鸟儿已经具备了完善的飞行能力。对一些远洋海鸟来说,飞越大洋不在话下。如信天翁,可以利用海浪起伏带动的气流毫不费力地滑行,累了就漂在海面睡大觉,反正羽毛是防水的。
【A】2007年9月,二只代号E7的斑尾塍鹬(Limosalapponica)用了8.2天的时间斜跨太平洋,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不停地飞了11587公里,从美国阿拉斯加直达新西兰,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纪录,代价则是体重减半。
【B】2020年,一只代号,4BBRW的斑尾塍鹬再次刷新记录,自9月16日从阿拉斯加起飞后,途中遭遇了大风,11天后才降落在新西兰,整整飞行了12200公里。
这种鸟的标准体重在190~400克之间,身体像喷气式战斗机,有着长而尖的翅膀,飞行起来轻盈快速。这只雄鸟身上被安装了5克重的卫星标签,用来进行GPS追踪。它在这趟跨越南北半球的旅程中,飞行速度最大可达每小时89千米。它飞跃过了浩瀚的甚少有落脚点的太平洋;而且,虽然不能确定,但研究者认为它应该也没怎么睡觉,因为飞行途中的大部分时间它都在扑腾翅膀。
这些斑尾塍鹬会在每年3月返回北半球。
——节选自“网易科技·科学探索”
多大木头能载动一只鸟?
如果你想让一块木头能载动一只鸟,那么需要符合如下条件:木头产生的浮力≥(木头本身的重力+岛的重力)。
为了能让木头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假设木头恰好被完全踩到水面以下。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木头的体积×(水的密度-木头的密度)=鸟的质量。
根据海水的密度约为1000千克/立方米,而木头的密度在400-750千克/立方米之间,我们权且当这个鸟很聪明,找了比较轻的一种,木头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算。
可得出;鸟的质量/木头的体积=500千克/立方米。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结论:
如果鸟是1千克重,那么,木头的体积=1/500立方米=0.002立方米=2立方分米。
所以结果显而易见了。
——节选自“百度文库”
鸟类的迁徙路线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已知有八条,有两条迁徙路线上的鸟可能飞越太平洋。其中北极燕鸣迁徙路线从北极洲到南极圈,可以穿越太平洋。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鸟类。就目前没有记录表明北极燕鸥在太平洋上飞行的时候嘴里是衔着一根树枝的。
——节选自“维基百科”
问题 | 具体要求 |
问题一 | 小启想要用 |
问题二 | 小启发现 |
材料一:近日,土耳其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广东也发生两次3级以上地震,全球似乎进入了地震活跃期。广东省有关权威专家就近期有关地震的热门疑问进行了解答。
针对“为什么最近地震发生似乎有些频繁,地球是否进入了“震动”模式?”的疑问,专家表示,从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发生频率低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地球并未进入地震“活跃期”。民众要正确认识地震,掌握必要的避震知识就行,不必过于担心。
“应对地震,我们如何未雨绸缪? ”,专家建议准备4个方面的应急物资:饮用水和食品﹔救生哨、手电筒等应急物品;保温毯防火毯、应急逃生绳、呼吸面罩等应急工具;抗感染药、纱布绷带、消毒的碘伏棉棒等应急药物等。此外,民众在平时还应注意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
(摘编自《齐鲁晚报》2023年2月13日)
材料二:地震就是地震波造成的地面震动,而地震波又分为横波和纵波,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混合形成“面波”时,它们的破坏性最强。法国科学家们想,是否可以在地下为地震波找一个安身之处呢?鉴于此,他们开始了“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的研究。
其方法是在地面钻孔。科学家们通过预测地震波的波长范围,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孔洞的直径应为0.3米,孔洞与孔洞之间的距离应1.73米;由于面波只在地表传播,所以孔洞的最大深度只需5米。科研团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处山脚下先后诱发了两次人工地震,监测发现孔洞80%以上的面波消失于无形。
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天气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要求孔洞这种“超材料”的位置必须高度精确。科研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现,运用超大功能计算机等设备,完全能够精确定位钻孔位置。精确定位后的孔洞能够对地震波传播介质造成突变,改变其折射方向,折射后地震波相互接触后产性共融,最终使本来可以造成天塌地陷的能量化为乌有。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2015年07期)
材料三:“地震云”到底是什么“云”?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说法,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地震发生地天空出现的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长度可达6000米以上,可分为条带状、辐射状、条纹状三种类型。再后来,有人对“地震云”的界定更加随意,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称之为“地震云”。
事实上,“地震云”是一门伪科学,2017年8月,《科普中国百科科学》百度词条“地震云”被来自气象局、地震局、中科院等单位的多位学者联合勘误和修改,将“地震云”明确定义为“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
1.下列关于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横波与纵波在地表没有形成“面波”时,它们没有破坏性。 |
B.“给地震波一个空间”研究目的旨在实现对地震波的监测与控制。 |
C.法国科研团队诱发两次人工地震的实验使地震面波得以完全消失。 |
D.科学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精确定位钻孔位置能成功预防地震的发生。 |
A.“地震云”的定义并没有科学准确的解释。 |
B.“地震云”虽是伪科学,但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
C.“地震云”主要在民间的非专业人士中所流传。 |
D.“地震云”这样的伪科学总是打着科学的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