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母亲的纽扣

①他还记得,那年冬天他过十二岁,生日那天他还在上学,老师自然没有理由为他放假。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他躲闪着母亲冰凉的手,还想再赖一会床,就听母亲说:你看这是什么?

②他睁开眼睛,面前是一件新衣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军装式样,有排铜纽扣,肩上有三道蓝杠,这是在同学们中正流行的。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三下二下穿上衣服,连长寿面都吃得慌慌张张——他要去学校里跟同学们炫耀一下,他也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了,而且是最时髦的!要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呀。这个冬天,寒冷来得很晚却来得剧烈,清晨的阳光在寒风中不免显得单薄柔弱。可是他的心,因为突然强大的温暖散发出喜悦来。

③果然如他所料,当他一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光都瞪直了,他们都没想到,一向灰头土脸的他也有这么光彩夺目的时候。

④他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愉快地上完第一节课,课间时分,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翻看他的新衣服。有个同学忽然问:咦,你的纽扣怎么跟我们的不一样呢?他这才认真看起了自己的纽扣,还真的不一样,别人的纽扣是双排平直的,而他的纽扣却是斜的,两排成倒八字形。

⑤同学们翻看他的衣服,忽然都笑了起来,原来他那白衣服被纽扣扣住的地方,是一块黄色的旧布。他也明白了,母亲一定是买的一块布头,布头不够做衣服,只好在里面衬上一块别的布,为了怕看出来,纽扣只好歪到了一边;而为了别人看不出来,母亲又别出心裁地把另一排纽扣也钉斜着,自然就成了倒八字形。

⑥知道了真相,同学们地一下全笑了,眼里又恢复了往日讥诮的神色。那片目光激起了他心里的一片怒火。中午回到家,当着来客的面,他剪碎了自己的新衣服。

⑦母亲冲到他面前,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他瞥到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头跑了……

⑧他分明地感觉到,从那天起,母亲象是变了个人似的。父母做的是磨豆腐的生意,母亲平时都很少闲过,那以后就更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他眼看着母亲削瘦下去,眼看着母亲倒下去……他很想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可一直都再也没机会说了。

⑨但他继承了母亲的傲骨和勤奋,他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把母亲的坟墓修葺了一遍又一遍。

⑩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服装展示会,那都是世界顶极的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间有一个男模特走上场,他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脑子里面嗡嗡乱响———那白色的衣服,倒八字的铜纽扣,里面是不是?他情不自禁地冲上了舞台,翻开那个男模特的衣服,里面衬的竟然也是一块黄布!

⑪他跪在那男模特的面前放声痛哭。

⑫当听他讲完了他的故事后,全场的人都沉默良久。最后,一位设计大师说: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

(作者:一冰。有删改)

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件发展过程穿新衣服(2)剪新衣服(4)
人物内心变化(1)得意(3)愧疚
2.结合具体情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出来。(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这个冬天,寒冷来得很晚却来得剧烈,清晨的阳光在寒风中不免显得单薄柔弱。(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设计大师说的“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这句话?这话在文末有何作用?
4.文中母亲为儿子缝制的衣服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相信在生活中,深爱你的人一定为你制作过许多爱的艺术品,不妨用优美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读完《艾青诗选》后,班级同学总结了艾青诗歌创作的两个巅峰:一个在20世纪30年代,他这个时期的诗歌总是满怀“土地的忧郁”;一个在1978 年后,此时他的诗歌充满哲思,仍旧歌颂着光明的主旋律。请阅读诗歌,完成任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请从意象、修辞、主旨、语言风格形式中任选两个方面,推测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我认为这背诗写于(     )(填选项) A.20世纪30年代   B.1978年后。因为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文学人物,多数具有其两面性。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方面机智勇敢,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情节可看出;可是另一方面又脾气暴躁,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从“孙悟空大闹天宫”情节可以看出。请你从《水浒传》人物中挑选一个,谈谈其两面性:
人物人物性格优点理由或情节     人物性格缺点 理由或情节
鲁智深
杨志
林冲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母语日由来】

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 。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进行示威。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言烈士”建立纪念碑。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


【世界语言种类】

世界最畅销书籍之一的《圣经》的外语译本截止1997年就达2197种,《圣经》至少证明世界语言种类应多于2197种。

世界部分地区语言种类统计表

地区亚洲非洲太平洋诸岛美洲欧洲
语言种类2197205813111013230

世界上现存语言大约有6000多种,现状大多不容乐观。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六千万左右,所用语言16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

宾西法尼亚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发现,世界语言的数量瞬息万变,确切的数字只能描述为“比上个月少”。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教养基本功】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双母语模式】

《2.21国际母语曰:倡导母语教育,保障母语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

中国学者大力倡导“双母语”模式,“双母语”模式有利于方言、民族共同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并存;“双母语”模式有助于个体消除母语认同焦虑,在内心深处解决语言声望的心理问题。这为全球化时代母语平等权的实现,为多语环境下母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助于中国丰富语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珍视方言,同样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呵护。


【专家观点】

于漪女士: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李宇明教授:中国向来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维护语言多样性,保护各族人民的母语权力,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

曹志耘教授:语言保护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在严峻的现实形势下,语言保护更近似于语言抢救,需要我们争分夺秒、众志成城。

周海中教授: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以上资料来源:互联网,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母语通常是一个人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是指一个人从小就习得的语言。
B.“国际母语日”的由来与孟加拉国民众争取孟加拉语成为官方语之一有关。
C.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国际母语日”。
D.从宣传图中可看到,2009年“国际母语日”活动中我国倡导“母语大声讲”。
2.下列关于倡导“双母语”模式的作用的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倡导“双母语”模式,利于方言、民族共同语与国家通用语中的任意两种同时存在。
B.倡导“双母语”模式,利于解决个体语言声望心理问题,有助于消除母语认同焦虑。
C.倡导“双母语”模式,利于母语平等权的实现,是多语环境下母语教育开展的依据。
D.倡导“双母语”模式,利于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呵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于漪女士认为,母语教育不仅是识字、背词、做练习、写文章的数量多,更是民族文化、精神、情结的教育。
B.李宇明教授认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和为贵,保护各族人民的母语权力,是新世纪和谐语言生活的内容。
C.曹志耘教授认为,在严峻的现实形势下,语言保护是语言抢救,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就是和时间赛跑。
D.周海中教授认为,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保护濒危民族语言,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使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4.阅读“世界语言种类”这则材料,分点概括世界现存语言的“现状”。
5.阅读“教养基本功”这则材料,分析如何避免“教养上的缺陷”?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而我遇见了你,生活从此变得更加美好。”遇见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片风景……都会让我们的初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请以“真好,我在年少遇见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②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歘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③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④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⑤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⑥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文章围绕“看”写了几个场景,请你补充完整。
角度内容
_________________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______________
在湖边远看______________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赏析③④段的画线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1)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2)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3.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本文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有竹

张正

①我的住房在三楼。单元门口,有一片小竹林。那些竹子的顶端,正好对着我书房的窗口,长竹梢都快触到窗沿了。我随时扭头向窗外一瞥,都能看到一片或静或摇曳的竹叶。竹丛高低起伏,像连绵不断的山峦。“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古人真有趣,听到沙沙的竹叶声,为何总想到下雨呢,我却从不这样想。翻书看到佳句,我常常忍不住读出声。我以为,窗外的那些竹,也是在浅吟低唱呢。要不,它们是认可了这些佳句,在轻声附和、颔首叫绝。

②夜晚的参差竹影,我很少见到,窗外那黑魆魆一片的“带烟”,倒是每晚都能见着。我更喜欢在白天与窗外的那些竹,与楼下的小竹林来一次亲密接触,也算在读书写作久坐之余松松骨,解解乏。

③出了单元门,走进那一片小竹林,要经过一段砖铺的小径。那小径,很少晒到太阳,终年潮湿,两侧的竹都斜向小径的中间生长,在小径的上方交错拥抱在一起,形成一道近似拱形的翠竹长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站在竹林边,对面的楼栋都看不清,被茂密的竹遮挡了。

④那些竹,总体一律向上,可它们并不是整齐地垂直,也有旁逸斜出、东倒西歪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由得想到了冬天那场大雪。积雪压弯了所有的竹,竹枝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被子”。小区物业公司人员挥动长竹竿,一处一处地捅落那些积雪。他们担心雪继续下,越积越重,会压断那些竹,包括更多的树枝树杈。竹枝叶上的积雪被捅落的一瞬间,竹的主干有力地弹起,击落了更多的雪,它们一时间还很难恢复最初的笔直腰杆,仍东倒西歪。我又想起了某一场大风。窗外的竹林,毛刷子一般左右摇摆,唰唰地刷了一夜。风停了,它们的枝叶、主干也凌乱了许多,一时舒展不开。竹林外围的竹,似乎更容易向外倾斜,它们是在追求更多的阳光、雨露,追求自由吗?这种可能性不大。“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子的品行是高尚的,我们无须以狭隘之心揣度。竹崇尚团结,从移栽它们的那一刻起,它们就被削去竹梢,拦腰用一根根竹竿横着牢牢地捆绑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支撑,让风摇不动枝、撼不动根。因为团结,它们才得以存活;只要活着,它们都会团结。那些欹斜的竹,只是暂时失去了倚靠,它们终究还是竹林的一员。

⑤竹林里的竹,高低粗细不一。高的必粗,细的必低。这样的差异,跟它们的竹龄关系不大。也许跟它们天生的品质有关,如同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高的竹,有的主干嫩绿,竹节表层似乎还有白白的粉,大概是新生的。矮的竹,未必柔弱,有的主干表面偏黄偏黑,看上去即是质地坚韧的。少许的竹,被攀爬植物缠上了,被从根部一直螺旋缠绕到顶端,竹长它也长。这样的竹,肯定活得很累、很艰难。它们也想修长,也想壮硕,却无法摆脱被束缚、被困扰、被消耗的悲苦命运。

⑥站在竹林边,我时常感觉像在冷静地观察这个风云多变、复杂多样的社会:每一种竹,就是不同的人生吧。

⑦我又时常问自己:如果你是竹,你要长成哪一种?

⑧我不一定要长成最高最粗的那一株,但我一定要长成最直最坚韧的那株。“                                 ”我愿做这样的竹。

(刊载于2022.7.6,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阐述了竹的多种可贵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感受选文的语言之美。

我以为,窗外的那些竹,也是在浅吟低唱呢。要不,它们是认可了这些佳句,在轻声附和、领首叫绝。

3.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句,请你举一例并谈一谈文中引用古诗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两句是(       
A.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C.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D.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刘孝先《咏竹》)
5.本文和《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之作,分别借竹子和白杨赞美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ㅤ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ㅤ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ㅤ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ㅤㅤ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ㅤㅤ……
ㅤㅤ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朱熹)


【注释】①卑庳(bì):低矮。②迫隘:狭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右俯                 哀转久B.山之胜盖此始       非亭午夜分
C.盛夏亭午无暑气   乘奔御风D.既皆赋诗纪其胜   疾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B.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三峡》写景,极善突出景物特点,语言精确凝练。如“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了群山_____的情形;“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______氛围。
(2)《百丈山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突出景物_____的特点描绘上;“_______”(用原文回答)道明作者作记的缘由。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连月不                 若夫日出而林霏
C.去怀乡                 破山河在
D.养群从之贫者       其境过清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高度概括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之事。
B.甲文第二段先从时间角度,然后从空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C.乙文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尤其是对待族人十分宽厚。
D.乙文写范仲淹为了管理好义庄,还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的资金。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4.甲文委婉表达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请针对此现象结合甲乙两文中范仲淹的品行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世界是运动的,生命是变化的,生命平凡而又不平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你对生命的诠释是什么?请以《感悟生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